三项制度改革70问
  • 基础篇 11:三项制度改革工作应如何开展?

    国有企业三项制度改革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整体,必须树立系统思维,进行整体设计,可按照“改革方案+推进计划+配套制度+评价体系”的框架体系,持续、系统地推进三项制度改革工作。改革方案是明确三项制度改革目标、组织领导设置、改革举措和具体内容;推进计划是制定详细的改革任务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确保各项工作按时间节点顺利完成;配套制度是用制度的形式把改革成果确立下来,实现改革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评价体系则是把评估作为持续推动改革的重要抓手,客观诊断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实现边评边改、以评促改。

  • 基础篇 12:三项制度改革过程中存在哪些误区?

    (一)没有改革“标靶”,为改而改,完成任务。不以激发微观主体活力、提升人力资源投入产出比为目标,不断为“下、减、出”找应对措施。
    (二)求稳怕乱,不敢触动现有利益格局,不敢冒犯既得利益群体,成为典型的“走过场、做样子”的形式主义。
    (三)改革无视企业问题和发展需求,脱离企业实际搞改革,破坏正常生产经营秩序,反而成为企业经营管理的负担。
    (四)将改革视为“一锤子买卖”,缺乏有效的后评估及监控机制,企业找不到后续发力点。

  • 基础篇  13:三项制度改革过程中有哪些难点?

    经过四十多年的改革,国有企业已经获得了较充分的企业自主权,但受国资国企管理体制约束,国有企业普遍面临着“人难出、干部难下、激励难到位”等三大困难。
    (一)企业冗员严重,无法正常退出。一些老国企,历史负担较重,员工数量远大于企业的正常需求,使得企业内部三项制度无法深入推进。此外,一些国企由于厂办大集体、“僵尸”企业等问题尚未彻底解决,留下一批亟须分流安置的员工队伍,也阻碍了三项制度改革的推进。
    (二)对企业管理人员仍保持着干部管理方式。一些国企内部管理行政色彩浓,对各层级企业高管仍保持着以行政委任的方式进行选拔和管理,内部竞争上岗仅是辅助手段,社会公开招聘、人才市场选聘只是小范围的尝试,造成了各层级的企业高管难以按照企业家标准进行选聘,更多是比照一定级别的行政官员来选拔和管理。
    (三)企业内部分配约束多,员工激励难以到位。激励主要依靠绩效薪金,手段单一,中长期激励机制缺失。以绩效薪金加以激励,也因工资总额控制而大大压缩了利用空间。另外,中央为规范国企负责人薪酬待遇,实施了国企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但在一些企业却采取了层层减薪的“一刀切”做法,触动了市场化用人管人的基础。

  • 基础篇 14:如何营造有利于三项制度改革的文化氛围?

    破除一些企业存在的不利于改革创新的陈旧思想观念,是深化国有企业三项制度改革、增强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活力的必然要求。
    (一)通过开展企业文化大讨论等方式,促进企业员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推动企业文化创新发展。
    (二)对企业文化进行客观评估,积极弘扬其中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先进企业文化,革除落后企业文化,培育具有自身特色、积极进取的企业文化,推动企业日常经营管理与企业文化活动紧密结合。
    (三)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企业文化建设活动,增强员工的责任感使命感,激发员工改革创新的热情,为国有企业三项制度改革营造良好文化氛围。

  • 基础篇 15:三项制度改革需要做多久?

    国有企业三项制度改革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必须常抓不懈,绝不能有歇歇脚的想法。国企改革,有些是“一下子”的事,比如从企业法人改为公司法人,还有些是“一阵子”的事,比如规范员工持股,短则几个月,长的一两年,而三项制度改革则是伴随国企改革全过程的“一辈子”的事,无论是国企脱困、国资监管体制完善等,三项制度改革都贯穿其中。干部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分别对应“帽子”、“位子”、“票子”,但归根结底都是人的问题——“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问题”。从这个角度说,“三项制度”改革的长期性、艰巨性不言而喻。

  • 人事制度改革篇16:人事制度改革的核心要点是什么?

    人事制度改革的核心要点是建立“干部能上能下”的管理机制。能上,就是选贤任能,使能者得其位、尽其才;能下,就是新陈代谢,优进劣退,是一种淘汰机制,更是一种活力机制。

  • 人事制度改革篇17:人事制度改革的具体要求有哪些?

    (一)完善以岗位职责和任职条件为核心的管理人员职级体系。建立健全管理人员岗位体系,明确各层级管理岗位职责和任职条件,合理使用不同层次人才。不断完善管理人员职业发展通道,为管理人员能上能下搭建平台。按照集团化管控、专业化管理、集约化运营的要求,科学调整组织结构,合理设置内设机构和配置管理人员提高管理效率。
    (二)健全以综合考核评价为基础的管理人员选拔任用机制。建立管理人员综合考核评价体系,以综合考核评价为基础,通过竞争上岗、公开选聘等多种方式,公开、公平、公正地选拔优秀管理人员。强化管理人员考核评价的日常监督管理,将考核评价结果与职务升降、薪酬调整紧密挂钩。对于经考核评价不能胜任工作的,应当调整岗位、降职降薪,真正做到管理人员能上能下。
    (三)探索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扩大选人用人视野,合理增加企业内部管理人员市场化选聘比例。对市场化选聘的职业经理人,要签订聘任和绩效协议,明确聘任期限和业绩目标要求,建立与业绩考核紧密挂钩的激励约束和引进退出机制,实现选聘市场化、管理契约化、退出制度化。

  • 人事制度改革篇18:“能上能下”的关键是什么?

    “能上能下”的关键在于“上要有公平,下要有力度”。“上要公平”就是建立健全人才选拔机制,畅通上升通道,量化任职要求,机会面前人人平等。“下要有力度”就是建立竞争上岗、周期聘任、考核退出的用工新机制,依法合规将不称职不履职的员工转入低层级岗位、待岗及退出等。

  • 人事制度改革篇19:能上能下的主要机制有哪些?

    (一)建立干部任期制,制定明确具体的任期目标和退岗条件。
    (二)建立岗位聘任制,签订聘任协议,明确任期限和业绩目标,建立与业绩考核密切挂钩的激励和退出机制,打破岗位“终身制”。
    (三)健全职员选聘机制,按择优选聘的原则,将绩效表现好、能力素质强的优秀员工聘任到相应的职级。
    (四)建立专家人才选聘机制,合理制定人才选拔标准与考核积分评价标准,建立专家人才淘汰机制,畅通专家人才上下渠道。
    (五)推行市场化职业经理人制度,促进市场化管理水平。

  • 人事制度改革篇20:在本次“三项制度改革”中,如何推动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工作?

    建立以岗位竞聘为主的人才选拔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的竞聘实施方案并公示,确保信息公开透明;精准衡量员工业绩及能力,实现考准考实,确保上有规则、下有依据。

版权说明:本网站图片源于站酷海洛版权图片,已获得使用授权。网站内容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及其他商业应用。

Copyright©中天华溥管理咨询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162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