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观点

“十五五”期间,各省国企发展机遇与挑战——河北省篇

作者:中天华溥来源:华溥咨询时间:2025-09-12

 河北,简称冀,省会石家庄,地处华北,漳河以北,面积18.88 万平方千米,2024 年末常住人口 7378 万人。其环抱京津,东傍渤海,地理位置优越。河北在战国时多属赵、燕,史称燕赵之地,文化底蕴深厚。新中国成立 75 年来,发展成就斐然。2024 年全省生产总值达 47526.9 亿元,同比增长 5.4%。农业上,粮食总产量创历史新高,“河北净菜” 占北京市场份额超四成。工业领域,全部工业增加值不断增长,传统产业如钢铁加速绿色转型,新兴产业蓬勃发展,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 10.6% 。服务业方面,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达 53.7%。河北积极推进创新,综合算力指数跃居全国第一,诸多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正朝着经济强省、美丽河北的目标加速迈进。

一、河北省经济发展状况

1、经济总量及一二三产业比重

(1)经济总量增长情况

河北省近十年经济增长呈现 “总量稳步扩张、结构持续优化、新旧动能转换加速” 的特征。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河北省 GDP 从 2015 年的 2.64 万亿元增长至2024 年的 4.75 万亿元,十年间总量接近翻倍,年均名义增速达 6.7%。

自2017 年全省 GDP 突破 3 万亿元(3.06 万亿)之后,2021 年突破 4 万亿元(4.04 万亿),2024 年进一步增至 4.75 万亿,较 2015 年增长 80.1%。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去产能影响,2015-2019 年 GDP 增速保持在 6.8%-7.8% 区间。2020 年受疫情冲击降至 3.9%,随后 2021-2024 年恢复至 5.4%-6.5% 的中高速增长轨道。

全省人均 GDP 从 2015 年的 3.6 万元增至2024 年的 6.44 万元,十年间增长 78.9%,年均增长 6.0%。2021 年突破 5 万元大关后,2023 年达到 5.93 万元,2024年进一步提升至 6.44 万元,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的 85%。

河北省2020年-2025年经济总量增长情况

1.jpg

(2)一二三产业结构变化

自2015年以后,河北省一二三产业结构持续调整,并且在2015年实现历史性转变。2015 年第三产业占比首次超过第二产业(44.6% vs 43.7%),2024 年第三产业占比达 53.7%,较 2015 年提高9.1 个百分点,成为经济增长第一驱动力。

在严厉的环保政策之下,河北省传统钢铁产业占比从 2015 年的 18% 降至 2024 年的 12%,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从 2015 年的 12.5% 提升至2024 年的 22.3%,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绿色化工等产业增速超 10%。

第一产业占比从 2015 年的 11.7% 降至 2024 年的9.5%,粮食产量稳定在 3800 万吨以上,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 7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河北省2020年-2025年一二三产业结构变化趋势

1.jpg

2、河北省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河北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既受益于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等战略机遇,也面临着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和结构性挑战,这些问题相互交织,制约着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步伐。

(1)产业结构偏重,转型升级压力巨大

河北省是全国重要的钢铁、建材、化工等重工业基地,2024 年钢铁行业增加值仍占规上工业的 12%,虽较 2015 年有所下降,但占比仍居全国前列。煤炭、水泥等传统产业合计占比超 30%。这些产业普遍存在 “高能耗、高排放、低附加值” 特征,受原材料价格波动、环保政策收紧、市场需求变化影响显著,抗风险能力较弱。

战略性新兴产业虽有增长(2024 年占规上工业 22.3%),但规模仍偏小,且多集中于产业链中低端(如新能源产业以光伏组件组装为主,核心零部件依赖外部;半导体产业以封装测试为主,芯片设计、制造环节薄弱),缺乏龙头企业引领和完整产业链支撑,对经济增长的 “顶梁柱” 作用尚未形成。

省内多地产业布局趋同,如唐山、邯郸、邢台均以钢铁、装备制造为主,沧州、衡水侧重化工、橡塑制品,缺乏差异化定位。这种同质化导致资源分散、重复建设,难以形成 “分工协作、优势互补” 的产业集群,与长三角、珠三角的 “产业集群 + 供应链协同” 模式具有明显的差距。

第三产业服务业内部结构也有待优化,传统服务业(批发零售、交通运输)占比超 60%,现代服务业(金融、科技服务、数字经济)发展滞后,2024 年科技服务业营收仅占服务业总营收的 8.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2%)。

(2)创新能力薄弱,“卡脖子” 问题凸显

2024 年河北省 R&D 经费投入强度为 1.8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5%),更低于广东(3.42%)、江苏(2.85%)等省份。规上工业企业中,仅 38% 设有研发机构,且多以 “技术改造” 为主,原创性、颠覆性技术研发能力薄弱。

创新链条 “断裂”,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协同不足,2024年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虽达 1200 亿元,但本地企业吸纳转化率仅 45%,远远低于全国平均 60%的水平,大量科研成果外流至京津或长三角地区。

人才 “引不进、留不住” 问题突出,2024 年全省每万人中研发人员数为 32 人,仅为北京的 1/5、江苏的1/3。高校毕业生省内就业率不足 50%,大量高素质人才流向京津及南方沿海地区。

劳动力素质整体偏低,第二产业从业人员中,高中及以下学历占比超 70%,难以适应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等产业升级需求,导致部分新兴产业 “有项目、缺技工”。

(3)区域发展失衡,协同效应尚未充分释放

河北省经济重心集中于沿海和环首都地区,2024 年唐山、石家庄、沧州三市 GDP 合计占全省 48%,而张家口、承德、邢台等市人均 GDP 不足 4 万元,仅为唐山的1/2。冀中南地区(邯郸、邢台、衡水)以传统农业和重工业为主,与沿海地区的 “临港产业 + 外向型经济” 差距持续扩大。

县域经济 “小散弱”特点明显,全省 135 个县(市)中,GDP 超千亿的仅 3 个(迁安、三河、武安),多数县以资源型产业或低端制造业为主,缺乏特色产业和龙头企业,城乡收入比虽降至 2.12,但绝对差距仍在扩大(2024 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达 2.3 万元)。

河北省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长期承担 “生态屏障” 和 “产业转移承接地” 角色,承接的产业多为京津疏解的中低端制造、物流等,高端研发、总部经济等核心环节仍留在京津,导致 “河北生产、京津创新” 的价值链分工固化,2024 年京津冀三地人均 GDP差距仍达 3:1.5:1(北京:天津:河北)。

生态与经济的矛盾突出,为保障京津生态安全,河北省关停大量高耗能企业,“十三五” 以来压减钢铁产能 1.2 亿吨,但生态补偿机制尚未完善,2024 年全省生态保护投入占 GDP 比重达 3.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相关产业损失和转型成本对地方财政形成压力。

二、“十五五”期间河北省国有企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与大多数的北方省市不同,河北省的经济成份以民营经济为主体,2024年河北省民营经济占 GDP 比重为 63%,虽然低于浙江(67%)、广东(65%)等南方省份,且多集中于传统产业,但是比重仍然要高于大多数的北方省级行政区。

但是作为大首都地区经济板块、或者说是环渤海经济板块,特别是十五五期间是雄安新区功能逐渐形成的周期。河北省转型升级的功能大多数还需要发挥国有企业的引领作用,通过政策、金融、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带动民营企业完成河北省十五五发展的规划任务。

所以说,河北省国有企业在十五五的发展过程中,既拥有较大的发展机遇,同时还要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1、京津冀协同发展与雄安新区建设的深度参与

(1)基础设施与产业承接机遇

河北省国有企业将深度参与京津冀交通一体化项目,如津雄高铁、环渤海港口群整合等。例如,河北港口集团通过整合秦皇岛港、唐山港、黄骅港资源,形成 “港口集群协作” 模式,提升物流效率和国际竞争力。雄安新区进入大规模建设阶段,河北建工集团与建研院的整合重组实现设计与施工一体化,可承接新区的智慧城市、绿色建筑等项目。此外,雄安未来产业布局(如空天信息、人工智能)将吸引国有企业参与卫星制造、算力中心等高端领域。

(2)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产业链协同

承接北京央企和科研机构转移,例如中国星网、中国航天科技等企业在雄安的落地,带动河北国企在通信设备、新材料等领域的配套发展。例如,河钢集团与宝马集团合作绿色钢铁供应链,为雄安的高端制造业提供低碳材料。

(3)主要政策导向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作为纲领性文件,明确河北省 “三区一基地” 定位(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全国现代商贸物流基地),要求通过交通一体化、生态联防联控、产业协同发展三大领域突破,构建世界级城市群。

《关于推动雄安新区建设绿色发展城市典范的意见》(2024 年):意见提出到2030 年启动区绿色交通出行比例达 90%,绿色建筑广泛普及。到 2035 年建成 “全时段清洁电能供应” 的低碳城市,氢能、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占比超50%.

《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明确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生命科学、新材料等产业,建设国际一流创新型城市,打造 “未来产业试验田”。

产业链协作机制:河北省设立 100 亿元产业转移引导基金,对非首都功能疏解企业给予 3 年免征企业所得税、土地出让金返还等优惠,推动形成 “研发在北京、转化在河北” 的创新链。

2、双碳目标下的绿色转型与新能源革命

(1)氢能与可再生能源的规模化应用

河北省作为全国氢能产业高地,国有企业在制氢、储运、应用全链条占据先机。张宣科技的 120 万吨氢冶金项目实现钢铁生产 “近零排放”,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70%。唐山三友集团布局钠离子电池产业,与头部企业合作打造千亿级储能集群。张家口、承德的风电、光伏基地(如河北建投的新天绿色能源)将进一步扩大装机规模,配套储能项目(如全钒液流电池)成为新增长点。

(2)传统产业绿色化升级

钢铁、化工等行业通过智能化改造降低能耗。邯钢新区对 300多个流程实施智能化控制,轧钢工序能耗降低 50% 以上;开滦集团构建 “煤化工循环经济链”,实现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政策层面,河北省明确对高耗能行业实施碳排放、污染物排放、能耗总量 “三约束”,推动企业向绿色制造转型。

(3)主要政策导向

《河北省碳达峰碳中和条例》:将碳排放评估纳入环境影响评价,对钢铁、水泥等行业制定严于国家标准的能耗限额地方标准。将单位 GDP 能耗、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纳入市县政府绩效考核,对超额完成减排目标的地区给予财政奖励,对未达标地区实施项目限批。

绿色金融产品创新:设立 300 亿元雄安绿色发展基金、100 亿元产业转移引导基金,支持氢能、半导体等领域。邮储银行绿色信贷利率较基准利率下浮20%,河北中行绿色信贷余额超 1550 亿元。出台全国首个钢铁行业转型金融指引出台,河钢集团通过发行 3 亿欧元境外绿色债券融资,专项用于退城搬迁和短流程改造,融资成本较传统贷款降低1.2 个百分点。

3、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科技创新突破

(1)半导体与新材料的国产替代

石家庄国投集团投资 80 亿元建设华北首个 12 英寸功率半导体生产线,聚焦新能源汽车、光伏等应用领域,预计带动相关产业投资超800 亿元。河创院与中电科十三所合作研发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如氮化镓),破解 “卡脖子” 技术,推动国产替代。此外,包装新材料、生物新科技等重大项目(总投资超 40 亿元)将培育新质生产力。

(2)数字化转型与工业互联网

冀中能源通过智能矿井建设实现井下作业 “无人化”,生产效率提升 10%,安全管理从 “人防” 转向 “智防”。邯钢、河钢等企业推进 “黑灯车间” 模式,应用工业互联网平台优化供应链,例如欧贝商城冀中能源专区降低采购成本 30%。河北省国企研发投入强度达 3.21%,居全国前列,重点支持工业软件、AI 算法等核心技术攻关。

(3)主要政策导向

《河北省关于促进电子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2023 年):意见明确提出,到 2025 年电子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 5000 亿元,重点发展集成电路、第三代半导体等领域,形成 “设计 — 制造 — 封装测试 — 材料 — 装备” 完整产业链。第三代半导体被列为核心突破口,同光半导体碳化硅单晶衬底项目实现量产,填补国内高端晶片市场空白,并入选全球独角兽榜单。

《国家集成电路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该方案由京津冀联合编制,河北重点发展化合物半导体材料,与北京设计、天津封测形成互补。例如,河钢集团为京津半导体企业提供低碳钛合金材料,应用于航空航天与医疗领域。

政策创新:设立 300 亿元雄安绿色发展基金、100 亿元产业转移引导基金,重点支持半导体材料、氢能等领域。围绕空天信息、集成电路等领域实施 15 个重大科技项目,对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企业给予最高 1000 万元补助,对半导体、新材料领域高端人才给予年薪 50%-100% 的奖励,允许高校科研人员在雄安兼职兼薪,并提供 “拎包入住” 的人才公寓。雄安新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实行 “弹性年期出让”,工业用地最低出让价按全国最低标准的 50% 执行。

4、政策支持与国企改革深化

(1)混合所有制与资本运作

河北省推动省属国有企业开展战略性重组,例如河北水利发展集团整合 9 家省属水利企业,形成 “建营一体” 的综合竞争力。混合所有制改革加速,如华北制药通过 “双百企业” 试点完善市场化激励机制,推动生物医药创新。政策鼓励国企通过上市、发行绿色债券等方式融资,支持氢能、半导体等领域的技术研发。

(2)区域协调与国际市场拓展

河北省沿海港口(如唐山港全自动化集装箱泊位)与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加强物流合作,推动钢铁、建材等产品出口。氢能产业通过国际合作(如与宝马集团共建绿色供应链)提升全球影响力。此外,蠡县的国家能源冀中能源基地(集 “风、光、火、储、供” 于一体)成为区域能源枢纽,助力京津冀能源安全。

(3)主要政策导向

《河北省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实施办法》:明确重大事项审批流程,对混改项目实行资产评估、交易公开、结果公示 “三公开”。将单位 GDP 能耗、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纳入市县政府绩效考核,对超额完成减排目标的地区给予财政奖励,对未达标地区实施项目限批。

5、未来产业与城市更新的融合

(1)雄安未来产业生态圈构建

十五五期间是雄安新区重点功能逐渐释放的时期,国有企业可参与雄安空天实验室、增材制造创新中心等平台建设,推动卫星互联网、3D 打印等技术产业化。例如,河钢集团研发钛合金增材材料,应用于航空航天和医疗领域。同时,雄安的 “未来科技园” 将吸引国企设立研发总部,聚焦量子科技、鸿蒙生态等前沿领域。

(2)城市更新与民生服务

随着房地产行业的发展放缓,城市更新项目成为全国各地主要关注的关节,如河北水发集团可以整合水利资源,参与雄安的智慧水务、防洪工程。河北建投的唐山 LNG 项目保障京津冀天然气供应,提升应急调峰能力。此外,国企通过市场化机制参与老旧小区改造、保障性住房建设,例如河北建工集团探索 “城市更新 + 产业导入” 模式,激活城市存量空间。

(3)主要政策导向

《河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7年)》:明确提出,到 2027 年形成 7 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其中石家庄生物医药、新一代电子信息等产业集群将与城市更新形成 “双轮驱动”。

《河北省城市更新行动指导意见》(2023 年):提出 “八大片区” 更新策略,重点推进老旧厂区、商业街区、城中村改造与未来产业导入。

政策支持:石家庄市设立 100 亿元城市更新基金,采用 “母基金 + 子基金” 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老旧街区改造。对利用老旧厂房发展新产业的企业,给予 5 年过渡期内按原用途使用土地的政策优惠。

三、总结

“十五五” 期间,河北省国有企业的机遇集中在“战略协同”(京津冀、雄安)、“绿色转型”(氢能、新能源)、“科技创新”(半导体、数字化)、“改革深化”(混改、资本运作)*四大维度。企业需把握政策红利,例如氢能补贴、半导体产业基金等,同时强化产业链整合能力(如 “链主” 企业带动配套中小企业)。挑战在于技术研发投入的持续性、国际竞争加剧(如氢能设备国产化),以及人才引育(尤其是高端制造和数字领域)。通过 “技术 + 资本 + 市场” 三轮驱动,河北省国企有望在全国产业升级中发挥标杆作用。

 

版权说明:本网站图片源于站酷海洛版权图片,已获得使用授权。网站内容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及其他商业应用。

Copyright©中天华溥管理咨询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162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