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观点

中国环保产业发展研究(二)

作者:阎攀宇来源:华溥咨询时间:2024-04-09

 7、环保产业发展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企业规模不同,出现经营差异化,中小企业利润明显下降,市场空间被挤压,部分企业经营困难

从统计调查结果看,2021年,在行业营业收入、环保业务收入和营业利润不断提升的同时,小微企业三项经营状况均有所下降。一方面,在宏观经济、疫情、灾害等因素的影响下,中小企业经营压力不断加大,部分企业出现亏损;另一方面,大型国有企业和地方环保集团进入环保行业,在改善生态环境、履行社会责任的同时,也占据了中小企业的市场空间,行业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但不同产业分工、不同规模、不同所有制企业融合共生、协同创新、合作共赢的发展模式尚未形成,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中小企业经营困难情况凸显,不同规模企业经营分化加剧。

二、环保产业的发展在广度和深度上都与新时代污染减排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不匹配

从广度上看,中国环保产业在绿色低碳、生态修复、新污染物治理等方面仍处于发展初期,尚未形成污染减排全覆盖。目前,重建设、轻运营、重城市、轻农村、重单一处理、轻系统、协调、综合服务、重末端处理、轻污染、减碳协同的现象普遍存在。系统的多污染物、多因素、全过程一体化治理和系统的、跨领域、跨区域、跨行业的系统、全产业链一体化的服务供给能力有待提高。在深度上,服务环保产业对自身绿色低碳转型升级、服务“双碳”战略和绿色经济社会发展的前瞻性技术储备不足,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的融合发展不足。中低端产能过剩,优质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

三、产业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有待提升,科技成果转化不足

环保产业仍处于政策驱动和资本驱动阶段,技术创新驱动力仍有不足,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偏低。环保产业当前部分环保产品与技术装备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核心技术和关键工艺、材料、零部件受制于人的情况仍然存在。高校或是专业的研究院所仍然是贡献我国环保科技创新能力的主要力量,但研究单位与生产单位之间并不匹配,转化机制不顺畅,产学研协同程度不足,研发与转化之间的脱节问题突出,自主研发技术大多处于小试或中试阶段,使得环境保护创新技术难以在短时间内转化为环保产品,最终能够在环境治理中得到广泛应用的原创技术相对较少。

四、环保项目投资回报机制不完善,过度依赖政府投资,环境治理需求难以转化为产业市场

生态环保投资创造的生态产品价值流向房地产、旅游、农业等相关产业,资金投入和经济效益是“两张纸”,生态产品价值内化到生态环保项目的模式尚未形成,收入不足导致社会资本和金融机构不愿参与;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机制有待完善。生态环境治理投资主要来自各级财政预算、地方债券和社会资本。

五、市场竞争不规范,同质化竞争严重,市场环境有待改善

行业准入门槛低、企业小而分散的问题依然突出。市场标准不高,同质化竞争严重,低价投标现象仍普遍存在,产品和服务质量控制机制不完善。市场拖欠问题严重,对企业经营影响较大,可能影响生态环境效应的巩固。

8、环保产业发展趋势及展望

一、碳达峰碳中和顶层设计发布,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建设开展,环保产业边界不断拓宽

2021年3月,国家发改委明确了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10月24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作为“1+N”体系的指导性、纲领性文件,我国真正迈入低碳发展时代。“双碳”目标的实现,将以深化新旧动能转换为核心任务,通过能源结构转型解决碳排放问题,而能源结构转型又直接影响整个生产过程低碳转型。在钢铁有色行业的节能减碳、资源能源的循环再利用等领域,建设材料、生产过程以及排放管控等方面,环保企业均是实实在在的参与方,有着技术和能力为需要碳减排的企业找到更优质的解决方案。在“双碳”目标已然明确,路径已确立的情况下,环保产业新一轮的重要窗口期到来,更多的新机遇和应用场景等待环保企业探索。2021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出台,其中提到要实施绿色化改造,建设绿色制造体系,大力发展再制造产业,建立资源综合利用基地,推行清洁生产,壮大绿色环保产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随着“双碳”和绿色循环经济目标的推进和实现,生态环境所涵盖的领域内容也在不断的扩宽,“十四五”期间,环保产业将更大范围的与能源、材料、制造行业相融合,在循环经济、环保设施低碳运行、非化石能源发展等方面迎来更多的发展机遇。

二、从“坚决打好”到“深入打好”,细分领域及农村污染治理更受关注

从“十三五”到“十四五”期间,污染防治所触及的矛盾问题更深、更广、要求更高。2021年,环保产业细分受到了更高的关注,三名环保督察的发展也对环保产业细分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污水处理方面,2021年6月1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住建部印发《“十四五”城镇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发展规划》对“十四五”时期的污水处理工作做了详细的布置和安排。其中,针对四大短板之一的污水管网建设改造滞后问题,在2021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专门作出批示,要求“十四五”期间,必须把管道改造和建设作为重要的一项基础设施工程来抓。随后,国家密集出台了多项地下管网、水利工程建设相关政策。预计“十四五”期间,我国将新增和改造污水收集管网8万公里。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国家2021年开始更加重视挥发性有机物(VOCs)相关的治理问题,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将持续推进,2021年8月4日《关于加快解决当前挥发性有机物治理突出问题的通知》(环大气(2021)65号)印发,提出了挥发性有机物治理突出问题排查整治工作的具体要求,针对VOCs治理的相关指标也纷纷出现在了各省市的“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当中。

三、生态环境区域协同治理、综合治理需求增多,一体化环境服务将成为主要方向

随着环境保护理念逐渐成为全球共识,生态环境保护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功能定位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良好的生态环境已成为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构建区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2021年,中国将继续推进国家重大战略性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统筹山、水、林、田、土协调管理需求,区域布局成为行业发展趋势。2021年1月,《长江三角洲区域生态环境共同保护规划》提出近期到2025年,长三角的PM2.5平均浓度总体达标,长江、淮河、钱塘江等干流水质优良,跨界河流断面水质达标率达到80%,单位GDP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持续下降。当下,环保市场呈现从零散转向区域整合,从单体项目转向环境综合治理的发展趋势,这也呼唤着拥有多元业务布局和综合项目运营能力的企业,更多的区域性、流域性、全国性的综合环保集团将顺势而生。

四、环保督察常态化开展,环境管理机制不断完善,推动了市场需求的快速释放,也对环保产业提出了更高要求

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领域的重大改革措施。2021年,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分三批对17个省(自治区)开展例行督察,曝光典型案例八十余个。2021年的环保督察相比以往力度进一步加大,重点更加突出,部委的协同性也进一步加强。涉及国家生态战略的大江大河成为督察重点。其中破坏长江、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行为包括尾矿库废水直排长江,超标污水排江,违规采砂、侵占岸线、废旧船舶滩涂拆解,长江沿岸违规建设化工项目等行为遭到严厉惩处。常态化开展的督查工作,对环保产业提出了更高要求,推动了市场需求的高质量发展。近年来,环保热线举报平台中噪声投诉长期居高不下,位居各污染要素的第2位,仅次于大气污染。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安宁和谐环境需要,新修订的《噪声污染防治法》于2021年11月24日发布,对我国噪声污染防治工作提出多项新要求,将带动全国的噪声与振动控制行业的一拨新浪潮。

五、通信、互联网等行业巨头跨界进入环保行业,为行业发展带来新气象

2021年,通信巨头纷纷进入环保行业。2021年1月14日,中国电信与三峡集团在北京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探索智慧电厂、智慧水务、物联网等领域的创新发展。2021年2月9日,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义乌分公司与义乌水务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智慧水务领域开展战略合作。这样的产业整合将继续成为环保产业的大趋势。一方面,受经济增速下滑的影响,各行业都在寻找第二个增长曲线,随着生态文明建设进程的加快,环保产业的战略地位不断提升,环保产业整体发展形势持续乐观;另一方面,对于众多科技巨头来说,过去几年的快速发展让科技企业积累了丰富的数字化、智能化经验和人才,环保行业整体智能化水平与互联网、通信等行业相比仍处于较低的状态,技术壁垒也不如芯片、医药等行业高。未来,互联网和通信公司将继续考验环保行业。

六、“专精特新”科技型企业迎来政策扶持,或将获得更多发展机会

2021年,“专精特新”型企业增长势头迅猛,不少企业主动以科技为核心发展,巩固公司业务核心竞争力。2021年1月23日,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发布《关于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财建〔2021〕2号),启动中央财政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政策,加快提升中小企业专业化、精细化、专一化、创新水平。“十四五”期间,中央财政将通过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安排累计奖励补贴资金100多亿元,分三批(每批不超过三年)重点扶持1000家以上国家级专、特类“小巨人”企业发展。截至2021年底,在工信部已认定并发布的3批4000多家专业化专项“小巨人”企业中,多家环保企业成功入围,成为环保产业链上的生力军。

 

版权说明:本网站图片源于站酷海洛版权图片,已获得使用授权。网站内容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及其他商业应用。

Copyright©中天华溥管理咨询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162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