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甚至近现代战争史上,巴蜀之地一直被认为是一个死地,所谓的“死地”就是说巴蜀之地最多是一个守成之地,难以凭借占据巴蜀最终问鼎中原,包括三国时候的刘备、明末的张献忠均是如此。所以在红军长征时,毛主席也是坚决反对张国焘南下四川的要求,力主北上背靠苏联,最终保存了红军的实力,最终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
但是最近也有一种说法,认为巴蜀之地为“死地”的说法并不尽然,明确提出的例子就是楚汉相争时,刘邦就能够凭借汉中之地(汉中历来被认为属于巴蜀之地的前沿)统一天下。三国时诸葛亮在东有孙权牵制的情况下六出祁山仍告失败,最终落得个出师未捷身先死的结局,乃是由于其军事才能不济,而韩信就能够通过“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方式一举进入关中,足以证明诸葛孔明与韩信之间的军事能力差距。
多年来国内对汉末三国和楚汉相争时期的历史研究均有很高的热度,人们对其中大多数战役的历史背景均较为熟悉。今天我们斗胆来谈一谈,作为历史上两位著名的军事家,诸葛亮与韩信为何在进取关中的战争中,会有如此迥异的结局。
……诸葛与韩信二人军事素养的差异……
不得不说,虽然诸葛亮与韩信在民间均有很高的认知度,均被称为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但是不得不说,诸葛亮的军事才能被民间大大的演义化,其实真实的历史事实是,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大大弱于韩信,相对于战神韩信而言,诸葛亮主导的著名战争案例乏善可陈。
赤壁之战神化了诸葛亮的军事才能
在辅佐刘备以后,诸葛亮其实少有特点鲜明的战争案例,被民间吹捧的神乎其神的赤壁之战,从战争战役的指挥过程来看,东吴的周瑜才是主角,诸葛亮只是协助刘备从政治上、或者是从战略上促成了孙刘联合,最终在演绎的借东风背景下,形成了诸葛亮的主角光环。而实际的战争背景却是东吴几乎以一己之力扛起了抗曹的重任,“雄姿英发、羽扇纶巾”也是周瑜在赤壁之战中应有的战争地位。
取蜀之战与汉中之战诸葛亮均非主力
而从西蜀建立的两场关键战役来看,取蜀之战与汉中之战,诸葛亮均非主要的战争指挥者。
刘备集团的取蜀之战从一开始就是由刘备亲率黄忠、魏延等二线将领,以庞统为军师发起的。此时诸葛亮被刘备安排驻守荆州,并给他留下了关羽张飞赵云三位一线将领辅佐,可见刘备不但对诸葛亮独自取蜀并不放心,甚至也担忧其独自守荆州的能力。只是在庞统意外死亡,刘备顿兵于珞城之下万般无奈时,刘备才命诸葛亮率领张飞赵云领兵驰援,而将荆州重地单独托付给关羽。从这里可以看出,刘备并不认为诸葛亮具备能够独自作为一方将帅的能力,宁可将荆州重任交于关羽也不会放心的委任给诸葛亮。
而汉中之战也是后汉三国时期三分天下的关键之战,刘备集团通过将曹操逐出汉中,从而保障了蜀地的前沿战略要地,从而拉开了三分天下的大势。在这样一场关键战役中,被民间传为战神的诸葛亮并不是领兵主帅,甚至也没有成为随军参谋,整个战役是刘备率领法正实现的,诸葛亮在这场战争中的角色只是后勤的供应保障者,类似于楚汉战争时萧何的作用。
大意失荆州反映出刘备集团的军事素养不高
至于关羽被杀、荆州失手后刘备挑起的夷陵大战,仍然是刘备亲自领军,诸葛亮只是坐镇后方。此时刘备已经是蜀汉皇帝,完全可以不必御驾亲征,而派遣有领军能力的将军完成夷陵大战,如果诸葛亮具备率领大军团作战的能力,估计刘备也一定会假于他手,不至于饮恨白帝城。
在导致夷陵大战的襄阳之战中,关羽率领荆州之军围攻襄樊,一时“震动华夏”,甚至迫得曹操有迁都之危。但是由于关羽孤军深入,在初期取得一系列胜利之后被曹军阻于坚城之下,随后被吕蒙抄了后路。襄阳之战失败显示出刘备军事集团的军事素养大大低于东吴与曹魏。
对于襄阳之战,若非内部政治斗争之故,成都方面绝对应该对襄阳方面的军事行动提供支持。在关羽率军北上之前已经由于自身性格与孙吴的关系有了嫌隙,如果按照大战争发展的态势,此时成都方面一定应该派出使者从政治上稳住东吴,防止荆州之军两面受敌。即便如此,成都方面还应该派一大将率军东下守住孙刘两国对峙一线,防止东吴抄荆州之军的后路。同时,由于此时汉中已下,上庸地区也尽为西蜀所有,成都方面完全可以派一大将率军顺汉水而下,直接威胁襄阳侧翼,以牵制曹魏南下救援之军,不至于使关羽北上之军长时间顿兵城下以致陷入南北夹击的不利局面。
可以说,襄阳之战关羽战败固然有其个人孤傲大意的原因,但是成都方面对这样一场关键战役却没有任何的全局统筹,不论是刘备还是号称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均应负有相当的责任,也可以反映出三国鼎立之时,即便是全盛时期的刘备军事集团,其军事素养也要大大低于孙曹两家。
诸葛亮唯一功绩平定南中之战并非大兵团作战
在真实的历史上,诸葛亮独自领兵带队作为一方主帅,还是在刘备兵败夷陵、白帝城托孤之后的事情。其中最主要的一场战争就是平定南中之战,也就是后世津津乐道的“七擒孟获”时的那场战争。
但是实际上,自四川南部进入到云贵以后,均为山水相连的地带,地理形态并不适合大军团作战,当时诸葛亮的对手也大多是少数民族首领,作战素养不高,因此平定南中更多的是正规军与地方土匪级别的战争。放到我们的解放战争中,这些战争都是以连队级别的小规模战役为主导,比如我们之前拍摄的电视剧《湘西剿匪记》就与此非常类似,诸葛亮平定南中的情况估计与此相去不远。
所以说,平定南中代表的不是诸葛亮的军事才能,而是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的大局观,意图在北伐中原时建立一个稳定的后方,不至于两面受敌。同时对少民族首领孟获的“七擒七纵”,也反映出在平定南中时政治攻心为主的战争手段,是符合诸葛亮在失去荆州之地与刘备死后,以偏距巴蜀之地苦苦支撑四十年的治国策略的。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大致看到,仅仅从军事才能上,诸葛亮并无过人之处,其主导的大规模战争几乎乏善可陈,仅有的战绩也仅仅属于营连排级的水平,并不能将此得心应手的运用于与曹魏集团的大军团作战,也不能为未来西蜀的北进中原提供坚实的经验支撑。
韩信的军事素养能够得到验证
相对于演义化带来的诸葛亮用兵如神的概念偏差,作为汉初三杰的韩信,其军事素养能力却是能够得到历史验证的,其“战神”的说法也被历代历史学家所承认。
作为刘邦手下的主要将领,韩信其实在很长时间内握有统帅一方的军事大权,其领导的很多战争都是独自带队实现的。除了著名的“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之外,韩信还领导了井陉之战与垓下之战,并由此留下了“背水一战”与“四面楚歌”的经典战例。
在韩信领导的四次著名战役中(除陈仓之战、井陉之战与垓下之战外,还有潍水之战),有两场大战都是以少胜多的经典案例,直接决定了楚汉战争的走势与结果,也成为自古以来历代军事家的战争教材。
可以说,正是诸葛亮与韩信两者之间军事素养的差距,直接决定了诸葛亮六出祁山的失败以及韩信暗渡陈仓的一战封神。其实在古代著名军事家的排行榜上,向来没有诸葛亮的位置,而韩信却每次都能名排前列,也可以直接证明了这个结论。
……两个时期历史背景的不同造成战争结果不同……
如果说诸葛亮与韩信之间军事素养的差距决定了两个军事集团的战争结果,那么导致这一结果的另一个客观因素就是两人所处时代背景的不同、环境的不同甚至对手的不同,造成了两者之间战果的巨大差距。
陈仓一战封神,除了韩信的军事素养,也与对手环境有关
我们先来看看暗渡陈仓的时间节点以及外部环境,公元前206年项羽入关中,在当年二月分封诸侯,自立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中王,到四月刘邦带领汉军取子午道入汉中,并且烧毁了身后的栈道(一说烧毁的栈道在褒斜道),而到了当年六月,汉军就在韩信的带领下暗出陈仓道,利用两三个月的时间基本上掌握了关中的局面。
那么前206年韩信出陈仓道时,恰好是利用了齐地田荣起兵、项羽带兵平叛、无暇西顾的时间节点。由于田荣起兵将项羽的楚军主力牢牢牵制在山东地区,此时韩信和刘邦面对的主要对手就是秦末三将。当年项羽封刘邦为汉中王,就是希望将刘邦锁死在西南偏隅,同时将秦国故地一分为三,让秦朝的三位降将,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雍王章邯监视刘邦。
由于秦朝刚刚覆亡,关中三秦无论是从战斗力还是士气上均比较低落,而刘邦的汉军由于先入关中受到了项羽的不公平对待,早有雪恨之意,同时此时距离刘邦入关中不过半年,汉军气势正盛。以关中分散的三支士气低落武装力量、抵抗一支战斗力刚刚得到验证一意雪耻的突袭部队,胜利的天平可想而知。如果此时项羽的楚军还能够迅速地回援关中,未来楚汉战争的走势还真的不可预计。而恰恰此时项羽主力被齐地的田荣吸引在东方,暂时难以举兵西顾,给了刘邦汉军以站稳关中脚跟的机会,从而为问鼎中原打下了坚实的大后方。
诸葛亮六出祁山时,恰好是曹魏已经统一北方的稳定时期
而后汉时期的诸葛亮在六出祁山时,则恰恰缺乏这样一个运气。在诸葛亮平定南中,解除了蜀国的后顾之忧之后,才能腾出精力来经营汉中,作为北进关中的根据地。而此时曹操早已经通过潼关大战解决了西凉马超和韩遂的军事威胁,虽然说陇右一带并未稳固,但是关中的形势已经平稳,出潼关向东的关东地区也早已在平定了袁绍、乌丸以后尽归曹魏。当时曹睿定都洛阳,一旦关中有事、长安有险,可以即刻从洛阳出兵,瞬息可至。总结一下来说,诸葛亮六出祁山时面对的是一统北方、政治经济稳定的曹魏集团,而韩信暗渡陈仓时面对的是四分五裂、多个军事集团明争暗斗、主要对手无暇西顾、正面对手相互猜忌的局面。诸葛亮与韩信两人军事结果胜负的客观因素已然明朗。
项羽分封后的诸侯态势
随着时代的发展,汉中关中之间的战争态势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刘邦在项羽分封后,取道离长安最近的子午谷入汉中,在烧毁栈道之后再假装修复栈道以迷惑关中三秦,而取道陈仓实现了突袭的效果。之所以取得了突袭的效果,是因为在西汉初年,陈仓道并不为人所知,很少有从陈仓道用兵的记录,由于这条在当时的秘道没有受到三秦故地的重视,以至于让韩信带兵收获了突袭的效果。
在汉中与关中连接的几条道路中,子午谷距长安最近,从汉中出子午谷即至长安城下,这也是魏延向诸葛亮提出奇袭子午谷的原因所在。褒斜道道路比较好走,出谷后又比较容易扎营立足,这是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时走的道路,最后病逝于褒斜道北边斜水岸边的五丈原。陈仓道比较隐蔽,出陈仓道直达现在宝鸡,从陈仓沿渭水顺流而下可直取长安,地理位置也比较优越。
而到了后汉三国时期,经过了四百多年的开发交流,蜀地早已与汉中甚至荆襄连为一体,蜀地与内地交流频繁,陈仓道早已不是秘道,失去了军事奇袭的效果。所以说我们可以看到诸葛亮在北伐时,更多的是走祁山道。
但是由于汉中关中交往的增多,以上各条道路均受到了曹魏集团的严密监视,因此在诸葛亮北伐时,更多的将作为袭取关中最近的子午谷,以及褒斜道和陈仓道作为军事牵制路线,很少作为主攻方向,而将主要兵力放在了祁山道。
走祁山道的方向是向西向北,先到陇右,占领陇右之后再跨越陇山向东进入关中,这不仅增加了进攻的路线长度,失去了战争突袭的效果,也无形延长了蜀军的补给线,从而导致军粮后勤不济导致的军事失败结果。
汉中与关中地区的主要攻守道路
所以说,即便是诸葛亮计谋多端、军事素养不低于韩信,由于两人所处环境的变化,也难以对关中地区实现战争突袭,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诸葛亮与韩信所面对的社会支持力量也不同
如果完全抛开军事对抗因素,说一点社会因素带来的影响,那么可以说诸葛亮拥有的社会支持力量也不能与韩信相比。
由于诸葛亮与韩信出汉中的目的都是要并取关中,那么关中的社会力量对两者的支持力量如何呢?
我们无法完全判断三国时期关中地区的人心向背,但是我们完全可以判断楚汉战争时期的人心向背情况。由于刘邦率领的汉军先入关中,受降了子婴,在楚怀王先入关中为王的承诺下,刘邦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并对故秦官吏实行宽大政策,大大减轻了关中人民的政治压力,颇受秦朝故地人民的拥戴。
恰恰相反,项羽入关后,首先斩杀了子婴,然后一把火烧了阿房宫,给关中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也并未从民生颁布争取民心的施政措施,这与刘邦的施政措施形成鲜明的对比。同时项羽最大的问题还是将秦朝的三位降将分封在秦国故地,让秦国故地人民对这三位叛徒大大不满,也将秦朝苛榨的怨气发泄到三秦身上。
正是这一缘故,刘邦的汉军在出陈仓后迅速实现了对关中的控制,稳定了与项羽争霸的大后方,这其中不能说没有关中百姓的支持。
而诸葛亮北伐时,曹魏集团在关中的经营已经稳固,洛阳距离长安较近,从军事上能够有效就近控制关中地区。而曹魏集团一直以来实行的屯田制度也在多年的天下纷争环境下,让人民有了暂时的喘息之机,所以关中人民的人心向背基本是对曹魏一方有利的。
而诸葛亮只是利用了马超军事集团在羌人中的影响力,在一定时间内取得了羌人的支持,这也是诸葛亮屡次出祁山道,笼络陇右羌人的主要原因之一吧。
……诸葛亮的出师未捷与韩信的暗渡陈仓之比……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大致可以看出,韩信取得军事成就的环境和时代确实与诸葛亮不同,不能拿韩信的军事成就来苛责诸葛亮的六出祁山的无功而返。但是从客观情况来看,诸葛亮的军事才能确实也大大的弱于韩信,也只有在民间不断的神话诸葛亮军事才能的背景下,才会拿诸葛亮与韩信进行对比。
而从另一方面来看,韩信的暗渡陈仓之举在后世中再也没有出现过,虽然在小规模战役中屡有巴蜀逆袭关中的战例,但是以巴蜀汉中为基地逐鹿中原却从未有过胜迹,这也从经验主义角度验证了巴蜀确实不是进取之地,也就是大多数有远见卓识的军事家的选择原因吧。
版权说明:本网站图片源于站酷海洛版权图片,已获得使用授权。网站内容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及其他商业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