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观点

李鑫:VUCA时代下,从阿里中台变薄看巨头企业管理的破局战略

作者:李鑫来源:华溥咨询时间:2022-03-30

 当今的时代,外部环境变得越来越易变、复杂、模糊和不确定,企业内部管理组织理念如何突破现有局限,巨头企业未来发展将何去何从,也许我们可以从阿里中台的建立、打破与重组中得到启发与建议。

所谓“中台”就是介于“前台”和“后台”之间,常出现在企业项目开发中。在项目中,“中台”也是对开发人员的一种称呼,“中台”的设置就是为了提炼每个业务间的公共需求,并且将所有资源组件化,然后再用接口的形式提供给前台或者其他的部门,这样,公司在产品的迭代更新中,开发的过程就会显得更灵活,更方便,也不容易重复做一件事,极具办事效率。

放眼全球的数字化转型市场,对于这块万亿美元的“大肥肉”,各国软件行业均垂涎欲滴,纷纷在技术创新上大下工夫。参与其中的有传统的自动化供应商、资深的信息化供应商,也有新兴的巨头互联网企业,甚至还有不少初创公司如雨后春笋般紧跟其后。国内大环境竞争十分激烈,但从全球来看,这对中国软件行业的创新发展是一个重大的机遇,因此,如何远胜其他国家的创新速度,成为我国软件行业有机会实现引领地位的一个方式与契机。

大型企业的内部IT系统中往往包含着许多独立的系统,如HRM、财务系统、CRM系统、报表系统等。相比于大企业和巨头企业,新企业、初创公司往往急功近利,采用单一且独立的切入点涌入市场,他们有的是以数字化供应链为重点、有的以工业大数据分析为重点、或者是工业机器人、柔性制造等等为重点进行切入研究与发展。这就导致电商业务被不断地细分并拆分,系统内部出现野蛮性发展的不可控模式。更让我们不容忽视的是,运营数据、客户数据等各类数据的分析在各个运营环节都存在着很大的共性与重复性。往往CRM里产生一个订单,需要更新到财务系统里、更新到报表系统里,而且还要更新到员工的绩效之中。这些流程的打通、企业系统内部的信息传递迫切需要一个新角色进行整体协同,于是,中台服务便应运而生。通过制定标准和规范、集中管理,实施分布式执行方式,中台的运行显著地降低了企业内部及各企业之间的共同成本,大大提升了协作效率,让企业上层可以快速的对处理后的信息进行利用,为软件行业的创新发展加足了马力。

大企业内部系统较为复杂,中台模式便顺其自然地成为了他们早期企业管理组织模式的必要手段。2015年12月,阿里巴巴进行组织升级,开创出“大中台,小前台”的模式。其主要思路为打破原来树状结构,小前台距离一线更近,业务全能,这样便于快速决策、敏捷行动;支持类的业务放在中台,扮演平台支撑的角色。除此之外,腾讯也紧随其后。以长板原则,自下而上共建中台的理念,组建了大中台和小中台的中台模式,极大地降低了创新试错和产品迭代的成本,反响十分热烈。

探究手淘、企业微信、钉钉崛起的背后,我们会发现脱离中台后的放手一搏也许是转型创新的一种新思路,打造独立编制,独立完成产品、技术和运行服务。它启示我们应当分清主次:中台作为服务于业务的平台与工具,应当从业务中被孵化,并提供应有的服务支持,而不是业务自身被中台所束缚,因为中台之上长不出手淘,也长不出钉钉。

VUCA时代下,对新兴企业来讲是机遇,对巨头企业来讲却很容易成为倒下的诱因,一不小心就会被下一个时代的浪潮所淹没。因此,巨头企业更不应该安于现状,时时刻刻都要去改革、去创新。中台战略并非长久之计,需要根据形势适时调整,我们都应认识到中台背后隐藏的危险,一味地追求中台的组合理念,只会把原来的一座座小孤岛变成一座独立的大孤岛,最终中台将会被挤出业务之外,从而成为业务发展的阻力与瓶颈。对此阿里高层也有着清醒的认知,为了不成为温水里的青蛙,打破中台的舒适圈,打破组合式创新的一贯思路,实施颠覆式创新的战略调整是阿里中台变薄背后的思路。

如何实现阿里的中台变薄,其具体做法是向“互为中台”阶段进行颠覆式的创新升级。颠覆式创新,顾名思义就是从根上做创新,需要对前台、中台、后台进行打烂,颠覆其现有的模式和能力。早期的阿里需要中台为其承担建设责任,如今,地基早已搭好,便代表着中台早期任务已经完成,倘若不去改变,顺其自然地走下去无疑是一条没有突破口的死路。现阶段环境已变,根据丛林法则,企业自身面临要么进化要么灭绝的选择。如今的互为中台模式,即打破原有概念的局限,切实将各中台分散嵌入到各事业部中,事业部不仅要满足对内所需的全套服务,还要同时实行服务输出,向外提供服务,这也表示对各业务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支付宝有自己的支付中台、淘宝、天猫有自己的零售中台、菜鸟有物流中台。这些中台,不但能够向同一专业领域的业务板块提供全面的服务支撑、而且还存在向外输出的能力。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台真正意义上的消失,“中台战略”虽然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但是中台建设却是长期的事情,需要我们根据环境与自身发展的需要随时进行战略调整,将其贯彻到底。

我们以同样的角度去看腾讯,也会发现相似的道理。早期,腾讯采用传统的产品开发模式,即依靠产品经理的直觉与中台检测所得数据进行定向化、被动化和工业化的研发。VUCA时代,一个新的技术、一个新的时代随时都有可能到来,例如5G、AI、自动驾驶等技术的悄然而至,对于阿里来说,未来的发展更是有平台服务,人工智能,网络社会,精准营销,智慧城市,金融科技。我们无法精准预测它们到来的时间,也无法提前得知它们将以什么方式出现。也许我们差得只是几秒,但却会从中错失很多趋势级的机会。迫于外部大环境威胁的压力,腾讯必须打破原来所确立的条条边界与框架,重新对架构进行调整,第一步就是完成技术管理体系的重构。

我们可以得出,对于阿里、腾讯这样的巨头来说,面临的问题和现状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公司的肌体不可避免地老化,响应市场的速度变得迟缓,创新愈加乏力。任何安全的方法不可能一直都会安全,任何平稳的路径也不会一直保持稳定,没有谁有绝对的优势。时代利用好了就是迈向新天地的顺风车,利用不好就是打翻自己的巨浪,它迅猛而残酷,却又给予你惊喜与机遇。敢于突破,将主动权把握在自己手中,保持敏锐与创新,既要勇于在监管范围内创新,又要严格控制创新成本,顺势而为。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愈发坚信未来中国的软件创新将会占据引领地位。


版权说明:本网站图片源于站酷海洛版权图片,已获得使用授权。网站内容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及其他商业应用。

Copyright©中天华溥管理咨询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162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