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观点

张宏波:中国民营企业崛起原因之战略篇(1)机遇型战略

作者:张宏波来源:华溥咨询时间:2021-11-09

 战略看起来神秘,看起来是一件很高大上的事情,所以很多企业家实际上在企业建立的初期并不会真正理解企业战略这种稍显哲学的问题。至于为什么要说战略是一个稍显哲学的问题,因为有企业管理专家曾经对战略下过一种定义,认为企业战略要解决问题就是:我是谁?我现在哪里?我要到哪里去?各位请看一看,这是不是像极了人生三大终极哲学命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

1.jpg

图:企业战略的定义框架

既然战略这么具有哲学性,那么自然很多民营企业家在创业初期是搞不懂的,特别需要提出的是,在七届三中全会后诞生的新中国第一代企业家基本都具备草根特征,他们出生于草莽,成长于乱世,没有上过多少学,创业时大多数都已经年届四十左右,因此整体的文化素养并不高。要想让他们理解深奥的战略问题,把战略问题说清楚明显是不现实的。在这些草根创业者的思维中,也许根本没有战略的概念,有的恐怕只有能不能赚钱的问题,而正是对这种问题的肯定性回答才让他们真正大胆走上了创业的道路。

在这个选择过程中,可能有一种选择是最偶然的,这些人并没有创业的雄心、甚至也没有做好创业的准备,但恰恰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一次偶然的事件才最终推动着这些人走向了创业的潮头。这些企业与其说是在主动选择创业的方向、或者说战略发展的方向,不如说是被一种神秘的力量推动着、裹挟着,被动的走上了创业的道路、被动的与企业走在了一起,在这种无奈与彷徨的背景之下,经过了艰苦的努力推动了企业的最终成功。

******

万科公司的创始人王石虽然一度在很长时间内被称为中国企业家的典范,几十年来将万科打造成为中国地产行业的标杆式企业,并将万科的管理模式拉进了大学管理学院的课堂。但实际上这位当今风云际会的企业家,在当年选择走上创业的道路上也源于一个非常偶然的因素。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成长的企业家中,万科公司的王石有一点另类,虽然王石的创业经历也类似于白手起家,但是他和其他大多数白手起家的企业家最大的不同就是,他是当时少有的上过大学的知识分子。兰州交通大学本科毕业的王石早在七十年代中期就已经读完了《政治经济学》,并且毕业后在广州铁路局系统内工作,1980年又通过招聘考试到了广东省外经委工作。应该说,这段体制内的工作经历还是为王石积累了丰富的人脉关系和比较宽广的经营视野,这也是很多八十年代的草根企业家所不具备的经历,或许这也是王石最终成为大陆企业家典范的根本原因。

1986年左右,对体制内的条条框框比较厌烦的王石辞职南下来到深圳打工闯世界,那时的深圳还处于开荒拓土的时期,在邓小平1992年南巡讲话之前,深圳那块土地上虽然充满着创业的热情,但是从整体规划、发展前景甚至体制问题都没能解决,也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深圳的成长。王石刚到深圳在一家外贸公司打工,每天拿着一本《大卫.科波菲尔》当枕头的王石做着自己的发财梦。

有一天王石正在蛇口街头闲逛,望见路北一侧耸立着几个高大的白铁皮金属罐,那是刚刚到国内办饲料厂的泰国正大集团的玉米储藏仓。这些玉米产自美国、泰国和中国东北,经过香港再转运到深圳。王石愣愣的闯进了正大的饲料厂,找到一个管事的问:“你们为什么不直接从东北运玉米过来,而非要从香港转口呢?”回答是,“我们也想啊,但是中国的运输要指标,我们是一家外国公司,根本不知道找谁要车皮,这件事我们解决不了。”

王石一拍胸脯说:“我来解决运输工具,铁路、海运都没有问题,我拉来的玉米你们都要就行”。就这样,王石通过关系找到了广东省海运局,双方一拍即合,王石当起了玉米的中间商,在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就赚了300万元,这笔钱也成为王石创业的第一桶金。后来万科做过贸易、科教仪器、零售等很多产业,最终瞄准了住宅地产的领域,成为行业标杆,这当然属于后话。

******

王石的发家史属于比较典型的机会型创业典范,在经过30年的经济禁锢之后,市场经济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突然迸发,多年的计划方式给国内的经济生活带来了巨大的需求空间,只要看准了这个机会并紧紧抓住它就能够迅速的崛起,在那时这种类型的创业者真的可以说是数不胜数。什么市场空间、行业竞争、产业链控制这些现代企业战略管理理念当时根本就不存在,企业家们关注的都是需求、供给、运输、差价这些最简单的经济行为,只要满足了这类最基础的经济要求,那么企业的成功就是必然的。

但是我们又不能把当时的创业想象的如此简单,即便你看准了那个机会,即便你能够下决心果断进入,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创业者都能成功。就像王石看到的正大集团当时的状况,虽然所有人都知道将东北的玉米通过香港转口进来不但增加了成本、还耽搁了运输的时间,这里面就不能不考虑不到因为运输时期的增长而带来的玉米品质问题。

看到了并不代表你能做到,因为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在当年各类资源极度短缺的情况下,你很难搞到指标,比如钢材、比如水泥、比如车皮都是如此。我们很多年轻人对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指标概念不甚理解,其实就是市场供给小于市场需求,为了满足这种需求大于供给的不平衡状态,可以采取两种方式,一个是完全放开市场通过竞争去满足需求,也就是价高者得,这里面就会导致某些资源的价格高的离谱,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重要经济领域的建设。另一种方式是通过计划配置指标的方式,将资源合理的配置给不同的需求方,但是计划的方式就不可以避免的出现一定范围内的寻租行为。整个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国家就在这种市场放开以及计划配给之间不断进行权衡,直到1992年这个矛盾才最终得以解决。

这样我们就可以看出,对那些偶然发现了市场机会,有决心开展创业的企业家而言,最重要的还是资源的获取能力,如果不能较其他人更有能力获得这些在当时属于稀缺的资源,那么再有眼光、再有机遇也只能是望洋兴叹。王石恰恰是在那时积累了这种稀缺资源能力的人。正是由于王石曾经在广东省外经委的工作经历,才能使王石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取一家外资企业都没办法搞到的运输指标,由此可见王石的活动能力。

当然,如果再往前边的历史追述一下,王石的父亲是柳州铁路局的副局长,这不但能够从当时最紧俏的运输指标来帮助他,而且对他之前的成长历程都有极大的帮助。在下乡插队和参军的选择之间,王石遵从了父母的意愿选择了参军,五年后复原到郑州铁路局当工人。大家不要小看了这个工人,很多人打破脑袋也没法进入铁路这个铁饭碗部门去工作。而看似偶然进入了铁路运输部门,似乎王石父亲的职务也与王石的发迹或者说万科的成长没有任何关系,但是如果没有这段经历或者亲缘关系,难以想象王石到底如何能够拿到对于著名的国际企业正大集团都难以解决的运输指标问题。

******

之所以要做出上述分析,我们需要说明的是,虽然一些企业家的成功带有偶然的因素,也许会是一种命中注定的因缘际遇,但如果深挖是其成功背后的逻辑总是觉得有迹可循。王石成名之后在各个场合发表公开演讲,总会吹嘘万科公司的独特竞争能力,不止一次的说过:我们万科没有给政府送过一分钱,我们所有的项目都是凭借自己的实力拿来的。谁也不会否认万科在地产领域的领导地位,特别是在十年以前,万科那种独立于地产潮头、傲视天下群雄的气势确实无人可以匹敌。但是我们大多数人不清楚的是王石的前岳父恰恰是广东省委主抓政法工作的副书记,发迹于以深圳为中心的珠三角地区的万科地产,我不能想象有哪级政府敢于伸出手来向万科索要回扣,哪一级政府胆敢在万科的项目上制造困难,这也是其他地产公司所不具备的独特资源能力。

说到机会决定战略并不仅仅在万科这类知名企业的身上得到体现,更多不知名的民营企业,他们活跃于国内各个地区,虽然没有万科、华为那么大的知名度,但是也为地方经济的发展贡献着力量。而他们的成长经历,也有很多有着类似于万科这类企业的发展史,笔者在管理咨询的工作中曾经无数次遇到这类企业家。

在湖南省长沙市有一家地方性的民营地产公司,老板以前是湖南省某个地市人,在我们谈起企业的成长经历后,老板告诉我们这样一个历史:

公司最初是一家主营中央空调工程安装的企业,一次偶然的机会,企业得知湖南省某市要修建一条重要的市内道路,但是市里财政紧张,难以拨出这笔资金,修路项目陷入了困境。这家企业领导得知这一消息后慷慨解囊,表示先借钱帮助市政府暂时解决这一难题,并且圆满的完成了这个项目。市政府后来为了还企业这笔钱就将市内某一块土地交给企业开发以抵偿债务,正是凭借这样一个看似偶然的机会,这家企业得以鬼使神差的进入到了地产开发行业,并且随着企业的积累,目前已经拥有了十几块土地项目的开发权,总部也从湖南省下边的地市搬到了省会所在地长沙。

******

应该说,在当年地方政府财政困难时,解决民生的方式很多是假借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企业之手。而正是在企业与政府进行此类利益交换时,给企业的发展带来各种机会。当一次偶然变成真正的机会时,企业家就往往会乐此不疲,不断的与政府开展这种交易,从而将机会型战略变成主动型战略,无论是机会型还是主动设计,其中包含的战略思维是没有差异的。

在国内的工程施工建设领域,太平洋建设集团的严介和绝对属于一个另类,这个起家于江苏北部的施工企业原本也是一直从事着低端的工程施工业务,1996年的一个偶然机会,位于经济欠发达苏北地区的宿迁市政府希望建设一条南北走向的市府大道,但市财政又一下子拿不出那么多钱来,就由太平洋垫资上马,以后来冠之以BT的模式正式推进。从宿迁一役以后,太平洋就将"BT"模式迅速复制到全国其它经济欠发达地区,至今共承接了近2700亿元的订单。

可以说,正是这种站在政府高度的角度,代替政府解决民生问题的思维模式,使一些民营企业在某些特殊的时期站上了经济环境中的主角地位。但是很多这类机会并不是企业家们系统思考、系统设计的结果,而是遇到这种机会时准确把握机会的能力。机会型战略思维模式是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截然不同的战略模式,虽然国有企业在某些战略时点、或者某些经营时点确实存在着凭借企业领导者的高瞻远瞩,获取企业发展机遇的情况。但是难以想象有哪个国有企业能在决定企业未来发展方向的重大战略决策的问题上,能够仅仅凭借机遇改变了企业未来的生存发展空间。

机遇型战略凭借的是企业家对宏观经济发展长期敏锐的观察,在这种观察中发现经济生活中存在的不平衡问题,从而在确定市场需求的同时创造了企业的发展良机。应该说这类企业家并非一定要具备较高的知识水平,也许草根式的企业家更能够通过偶然的机遇获得成功,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初期的八九十年代,在那个风云际会的改革浪潮中,敢想敢干的人往往能够走在市场的排头。但是随着新经济的崛起、随着经济格局向买方市场转换的完成,机遇型企业家已经越来越难以获得成功了,但是老一辈民营企业家的创业经历仍然可以令我们动心不已,值得我们深入的研究。


版权说明:本网站图片源于站酷海洛版权图片,已获得使用授权。网站内容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及其他商业应用。

Copyright©中天华溥管理咨询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162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