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观点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阶段梳理

作者:中天华溥来源:华溥咨询时间:2020-09-09

 作者:中天华溥咨询集团国企改革研究中心

指导专家:张宏波、马铁成

执笔人:王晓鸥、王必成

我国国有企业是最能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点的市场主体,国企改革也一直贯穿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以来,通过不断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国企规模不断扩大、国资布局持续优化,在服务国家战略和保障国计民生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们通过对不同阶段国企改革特征以及不同阶段国企改革的风险进行梳理,给读者一个国企改革的概要全貌。

1.jpg

2.jpg

3.jpg

4.jpg

5.jpg

6.jpg

7.jpg

8.jpg

9.jpg

10.jpg

11.jpg

12.jpg

13.jpg

14.jpg

15.jpg

国企改革的几个特点:

1.自下而上、以解决现存问题为主的“倒逼式”改革,具有被动性。新中国成立后,计划经济体制曾长期被奉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经济形态中的国有经济占比超过80%,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并未有效发挥资源配置效率,也并未有效服务国家战略,计划经济的限制也导致了国民经济发展出现了很多问题。而安徽小岗村的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星星之火带动了整个中国的经济改革和国企的改革的启动,可以说是自下而上的变革。

2.改革是渐进式的、探索式的。先进行试点,一步步放开。中国勇于突破了计划经济的限制,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道路上前行,由于体制原因,西方主流经济学思路并不完全切合实际,世界范围内也没有可现成拿来参考的范例,苏联解体之后,中国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经济道路探索的前行者。由于发展的道路还不明朗,所以国家采取以点带面的探索前进道路也非常符合国情。

3.“国退民进”与“国进民退”的路线之争一直存在。在我国国企改革的历程中,国企的进退也是一直存在的争议话题。“国退民进”对应的是西方主流经济学思路,就是在经济人假说下形成一套个体主义的成本收益分析方法。基于这样的逻辑验证市场的有效性问题,假设前提是产权明晰,而这个明晰的产权就是私有产权,这是西方的主流逻辑,用在国有企业改革身上,唯一的途径就是私有化。中国不是西方式的市场经济,党中央明确指出改革目标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如果放弃了公有制为主,就放弃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所以,用西方主流经济学指导国企改革肯定要私有化,而私有化肯定不可能成为当下中国国有企业选择的逻辑,所以这条路线目前来说可行性仍待完善。“国进民退”对应的是传统政治经济学思路,政治经济学在社会假设下形成整体主义阶级利益分析方法,马克思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创造了剩余价值理论,并用这个理论解释私有制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他认为人类社会未来的前景就是要建立社会所有制替代私有制,消灭商品货币关系。这种路线可能会导致我们回到计划经济的时代,所以目前来说理论也有待完善。

版权说明:本网站图片源于站酷海洛版权图片,已获得使用授权。网站内容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及其他商业应用。

Copyright©中天华溥管理咨询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162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