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背景
五年规划(原称五年计划),全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纲要,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重要部分,属长期计划。主要是对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
五年规划作为国家对经济发展的干预形式最早并非源于中国,也非中国所独有。在1928年至1932年,苏联共产党和政府为摆脱苏联落后的农业国面貌,实行了大规模有计划的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即五年规划。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按照预先编制的详细计划建设的开端,同时也是人类大规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开端。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使苏联开始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苏联初步建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物质基础。鉴于苏联取得的辉煌成就,很大一部分国家借鉴其经验,迅速编制实施各自国家的五年规划,这些国家中就包括中国。新中国建立后,面临极其严峻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建设一个现代化工业强国成了中国人最紧迫的任务。为了使国家工业体系尽快成型,实现工业化强国梦,中国也实施了“五年计划”编制。
中国从1953年开始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从“十一五”起,“五年计划”改为“五年规划”。(除1949年10月到1952年底为中国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1963年至1965年为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外)。
截至目前,中国已发布十三个五年计划/规划。1]
历次五年规划简述
1.“一五”计划(1953-1957)
·制定通过:1955年7月
·数字解读:工业总产值的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8%,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并为我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2.“二五”计划(1958-1962)
·制定通过:1956年9月
·数字解读:在“大跃进”背景下,国民经济比例失衡,国民经济增长率最高时达到32.2%,最低-31%,平均0.65%;1963年,中公中央决定,为了继续完成调整调整国民经济的任务,再用三年时间,作为今后发展的过渡阶段,为三五计划实施创造条件。
3.“三五”计划(1966-1970)
·制定通过:1965年9月
·数字解读:国民经济增长率最高达到25.7%,最低-9.6%,平均9.95%;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9.6%,其中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9%,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1.7%。
4.“四五”计划(1971-1975)
·制定通过:1970年2月
·数字解读:国民经济增长率最高达到7.2%,最低1.4%,平均7.76%;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7.6%,其中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3.4%,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9.3%。
5.“五五”计划(1976-1980)——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最后一个五年计划
·制定通过:1978年3月
·数字解读:国民经济增长率最高达到11.7%,最低1.7%,平均7.84%;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8.1%,其中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5.1%,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9.2%。
6.“六五”计划(1981-1985)
·制定通过:1982年12月
·数字解读:国民经济增长率最高达到15.2%,最低5.2%,平均10.72%;社会总产值、工农业总产值、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平均每年增长11%左右;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0.8%,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0.6%。
7.“七五”计划(1986-1990)
·制定通过:1986年4月
·数字解读:到1990年底,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的承包面超过90%;国1987年预算的物价补贴和企业亏损补贴超过700亿元,约占全国财政收入的1/3;经济体制改革步伐加快,通过改革,我国经济体制的格局和国民经济运行机制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为以后的进一步深化改革奠定了基础。
8.“八五”计划(1991-1995)
·制定通过:1991年4月
·数字解读: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年增长达到12%,是同期世界各国中经济增长最快的,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增长速度最快,波动最小的时期。
9.“九五”计划(1996-2000)
·制定通过:1996年3月
·数字解读: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平均增长8.3%,同期世界平均增长速度3.8%;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出口、利用外资和经济增长收到了极大挑战,政府通过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国民经济顺利实现了“软着陆”。
10.“十五”计划(2001-2005)
·制定通过:2001年3月
·数字解读:2001年-2001年,年平均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率仅为1.2%,处于“高增长,低通胀”的最好时期;同期,高等教育大发展,普通高效在校学生由2000年的556.1万人,增加为2004年的1333.5万人。
11.“十一五”规划(2006-2010)
·制定通过:2006年3月
·数字解读: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5%,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城镇新增就业和转移农业劳动力各45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
12.“十二五”规划(2011-2015)
·制定通过:2011年3月
·数字解读:前四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0%,增长速度领先全球主要经济体;2014年,中国GDP总量居世界第二位。[2]
13.“十三五”规划(2016-2020)
制定通过:2016年3月
14.“十四五”规划(2021-2025)
国家五年规划的制定程序
通常,每一个五年规划的制定一般要经过两年多的时间。在此期间,经过了课题研究阶段、思路形成阶段、规划纲要起草和专项规划形成阶段、广泛征求意见和充分衔接阶段,直到最后完成并提交全国人大讨论审议。
1.中期评估
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集中各方意见,起草本期五年规划的《中期评估报告》
2.前期研究
国家发改委发布前期研究重大课题,组织社会力量开展研究
3.形成思路
研究成果上报国家发改委,国家发改委起草基本思路意见稿
4.建议起草
成立规划《建议》起草小组,深入调研,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中央政治局会议多次讨论,形成《建议》的讨论稿正式提交中共XX届五中全会。
5.通过建议
召开中共XX届五中全会,全会审议和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XX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并正式对外公布。
6.制定纲要
在中共中央《建议》正式公布之后,形成《纲要》文本初稿。
7.专家论证
规划草案形成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多次组织国家发展规划专家委员会专家进行详细讨论、专业咨询和专题论证,并正式向国务院提交论证报告,并随同《纲要》一起报送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审议《纲要》的重要参考。
8.争取意见
规定除涉及国家秘密内容外,规划编制部门应当公布规划草案或者举行听证会,听取公众意见,在此基础上,《纲要》提交国务院常务会议和国务院全体会议审议;提交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和中央政治局会议审定,形成《纲要(草案)》,正式提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
9.审议批准
国务院审议通过的《纲要(草案)》提交全国人大审议,由大会审议并正式批准《纲要》。
10.正式公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XX个五年规划纲要》
11.规划实施
国务院按照职责分工将《纲要》提出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分解落实到各地区、各部门,明确约束性指标的责任部门,约束性指标的地区分解,建立约束性指标的公报制度,将约束性指标纳入各地区、各部门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和绩效考核,组织全国实施。[3]
央企“十三五”发展规划起草程序
1. 专题研究
2. 规划启动
3. 规划调研
4. 文本起草
5. 征求意见
6. 会议审议[4]
五年规划的成果
1.经济成效明显。
2014年,中国GDP首次突破10万亿美元,总量居世界第二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同时,中国已进入中等收入阶段,2018年中国人均GDP世界排名67位。
(中国1978-2019年GDP总量和人均GDP,引自新浪财经)
2.五年规划发展为市场和计划相结合的规划模式,定位和规划层面的考量愈加成熟。
1953年以来,中国五年计划不断在摸索中前进,经历了发展、停滞、衰弱的过程,但后来又经历了重新改革和复兴的过程,确立了市场和计划有机结合的规划模式,把市场和计划两种手段结合起来,实现合理配置与有效结合,既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又要有效克服市场的盲目性,既要加强宏观调控,规范市场和微观主体行为,又不能代替市场功能,造成市场扭曲。在定位和规划影响层面,从经济指令计划转型为发展战略规划,由经济计划转向全面发展规划,由微观转向宏观领域,由经济指标为主转向公共服务指标为主。在公共服务领域强化计划功能,提高计划指标的比例,而在私人产品领域,不发挥直接干预功能,通过预测性计划为投资者、生产者提供信号导向作用,通过指导性计划起到产业引导、研发投资引导、技术升级引导等作用。[5]
“十四五”时期企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面临的重大挑战
世界逆全球化风潮势头上升,外贸不确定性增加,“世界工厂”地位受到挑战。从世界政治角度看,英国的脱欧,美国总统的“让美国再次伟大”口号均是试图保护本国利益的逆全球化风潮,是对全球化浪潮的一次重大挑战。中美贸易摩擦的后续影响可能导致面向美国的外贸出口下滑,部分美国制造产业的外流。对于出口导向及全球化较高的企业影响重大。
核心技术问题更加突出。中国企业在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高端通用芯片、基础软件产品以及高端制造装备等关键领域的核心技术仍然受制于人的问题日益凸显。华为在美国的遭遇说明,关键技术及专利受制于人是影响企业长远发展和重大因素,技术创新的需求愈加迫切。
可持续发展要求更加严格,倒逼企业进行转型升级。随着激烈的竞争态势和自然环境的要求,企业应逐步摆脱粗放的经营模式,重视管理水平的提升、技术科研的发展,持有高度危机感来实施转型升级。
新冠疫情的影响。2020年初的疫情导致全球范围内的发展危机,受国内疫情还未完全结束和全球化形势的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受到了冲击,对企业的生存能力提出了挑战。
新的机遇
政策红利。“十四五”时期是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也是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的重要机遇期,利好政策的释放可以期待。2020年3月国家提出的“新基建”投资计划大大提升了未来几年经济发展的预期。
疫情后的经济复苏及反弹。政策措施层面,为了降低疫情的不利影响,国家先后推出各项减免税费和鼓励复产复工的措施,全力保障人民生产生活的恢复。几个月的隔离使得人民消费的需求不断累积,企业复工复产的愿望十分迫切,普遍看好短中期的经济反弹。
2020年初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使得经济发展的预期变得更加不明朗,挑战与机遇并存,企业应关注以下几点,才能在危机中生存,在机遇中发展壮大:
紧跟国家发展规划,做好“十四五”规划的政策研究工作;
立足于自身正确定位,制定合理发展战略,寻求在自身优势基础上顺应国家战略的发展空间,找寻合适的发展路径和适合自身的管理机制;
保持对国际形势的关注,在中国与国际关系的构建中建立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
保持对变化做出迅速反应,从容应对下一个可能出现的“黑天鹅”。
作者:王必成 中天华溥高级咨询顾问。英国邓迪大学管理学硕士;中天华溥咨询集团项目顾问,2年管理咨询经验,2年知识产权领域经验;在组织设计、绩效体系设计、制度流程体系设计等专业咨询领域具备一定的实操经验与案例积累。曾参与项目包括但不限于:艺海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薪酬绩效;国网河南经研院能力素质模型开发、人才发展规划;武汉常青幼儿园组织设计、绩效体系设计、制度流程项目;广西投资集团方元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战略规划、组织设计、薪酬绩效。
版权说明:本网站图片源于站酷海洛版权图片,已获得使用授权。网站内容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及其他商业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