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政策研究作为我们为各大企业进行管理咨询之前的必要功课意义重大,涉及众多产业,此时到了各省市每年投资计划密集出台阶段,又恰逢疫情进一步防控的影响,经济增长三驾马车中的“消费”、“出口”形式极度不明朗,“投资”在此时万众瞩目。
于是基建狂魔又来了,但是与以往又有些不同。
“新基建“亮相
截至3月5日,24省确定投资额总计超过48万亿。此外,尚未公布项目投资计划地区,正在加快谋划。
和以往的“铁公基”独领风骚有所不同,本次单独定义了新基建项目,涉及信息经济、数字经济等相关领域项目,发力于科技端的基础设施建设,在“铁公基”等基础和公共设施外,还明确加入了5G、特高压、城市轨交、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技术。
除了拉动经济,会不会带来泡沫问题?
事实上近十年来,每年各省的投资计划出炉,都会有经济界人士和媒体人士盛赞投资规模和影响力,进而让人联想起2008年的“四万亿”投资。而每年投资计划公布时刻的这种夸大规模、夸大所影响力描述,更像是金融市场制造出的炒作题材,闻风即涨。
2008年为了应对金融危机,中国政府推出了十大产业振兴计划来扩大内需,初步估算中央投放部分大概就有4万亿,还没算上地方配套的。
但跟后来历年尤其是今年的投资 有明显区别。
1.配套政策不同,尤其是信贷政策不同。
当初的“四万亿计划”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信贷放水,大水漫灌,带来的积极意义是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阻止了我国经济倒退,附带结果就是M2飞涨,2009一年的M2货币供应量就增加了29%。通俗点说就是字面成绩上去了、质量下来了,新印出来的钱直接流入社会各个领域,尤其是大量流入不缺钱、融资渠道好的强势企业,有钱任性,推高成本,挤占中小企业生存空间,并造成物价飞涨、钱不值钱。
由于当时产业界基本都涉足地产,也间接造成了地产泡沫暴增。
而经历了那一段时期的泡沫增速之后,近十年的经济政策是相对谨慎且精准的,信贷方面也是定向调节为主,如定向扶持、定向降准,还包括跟个人房贷相关近来很火热的LPR调节等工具进行精准调节。
2.钱的流向有区别。
当年“四万亿”主要投资于高铁、公路、铁路、市政,这些产业大多数项目都会直接影响到民生领域,比如推高房价。
新兴产业在近年总投资中占比越来越高,至2020年,新基建七大板块在整体投资中已然正式独立成军,独立出来的新基建对经济、对民生的影响跟没有那么直接,不会造成强烈冲击,而拉动经济的效果也更加稳健可控。
3.我国经济规模不同,但投资规模未变。
要知道2008年时候,我们经济总量不过30万亿,现在已经接近100万亿了,规模不同,对刺激的反应不可同日而语,要拉动经济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过量拉动更是求而不得。
另外从数据来看,2019年最先公布的9省市投资总额为25万亿,量级与2020年并无明显差距,拿河南省来说,2019年计划910个项目总投资3.1万亿元,而2020年计划是980个项目总投资3.3万亿,其他省份投资额也大体如此。2020年与2019年投资几乎持平,并没有外界描述那般平地惊雷。
新基建因何出台?
此次投资中,新基建正式作为新兴产业的总领概念正式公布,那么它是因何出台的呢?
老基建的配套设施是追赶“强国”的基础,是与“他国”竞争的优势所在。
“我国高速公路、铁路里程已然世界第一;8小时拆除一座立交桥、9小时改造一个高铁站,7天建一座大厦,工程速度屡创奇迹;建设了世界最长大桥(港珠澳大桥)、欧洲第一高楼(俄罗斯联邦塔)、非洲最大水电站(埃塞俄比亚吉布3水电站)、东南亚第一条高铁(印尼雅万高铁),而我们计划中的中俄加美高铁,两天时间就可以从中国到美国。施工技术领先世界。”
发展至今,传统基建已经在国际上形成了超强竞争力,而补足高新技术产业的短板成为了重点的发展方向。
十九大报告提到“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李克强总理在十四五专题会议上也明确提出:“围绕补短板、促升级、增后劲、惠民生,研究推出一批重大工程和项目”
事实上,回看早年各省份投资计划,已经部署了新基建相关投资项目。
“2019年海南省工信系统安排了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领域重点项目72个,总投资规模1622亿元;
2019年湖南在全省电子信息制造业组织实施30个重点项目,主要分布在自主可控及信息安全、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重点方向领域,总投资823.7亿元。“
从全国数据来看,截止2020年2月,包括大数据、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冷链物流等新基建所占比重从2019年的0.6%显著提升至14.8%。
也就是说,在正式提出之前,“新基建”项目比重已然达到近15%。
可见新基建并不“新”,也并非专门应对一系列经济下行压力而仓促推出,只是适逢疫情压力,爆发得更加猛烈,这也是我们为什么在新闻联播里面,会看到各种会议都在布置新工程的上马,或者在建工程的复工,关键的时候还是要用好有效投资,起一个拉动作用。
由此,新基建从高层会议桌正式推向社会,涵盖的都是“强弱项、补短板”的项目,进行有效的精准投资。
新基建的一些特点
在如此大规模的投资中,新基建区别于传统基建。
1. 新基建比传统基建有更大的内需纵深。把钱花在基础设施,尤其是信息网络、智能城市、物联网等新基建上,对经济有更大的支撑作用,是稳经济、保就业的稳妥举措。
2. 新基建投资与人口流动方向一致,可避免造成资源的误配和浪费;
3. 会投资到长期性的领域。如医疗、教育等,这次疫情就暴露了医疗卫生系统的短板,恰好也是一次契机来补足短板。
新基建的意义
新老基建接棒发展,在宏观经济领域的影响还在不断发酵,在基础硬件层面已经吹响新兴产业的冲锋号, 今后新基建投资占比还将逐年提高,发展速度也会越来越快。
那么,在更深层次对我们有什么意义呢?
我们换一个层面思考一下新基建是什么
——5G基站建设、大数据中心和人工智能都是我们的信息网络升级;特高压是供电网络升级,城际高铁、城际轨道交通和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是出行网络升级;工业互联网是产业升级,但还是跟信息化相关。所以你会发现整个新基建七大领域有四个是跟信息化有关系的。
接下来重要的事情来了,我们未来最大的趋势是什么?请看下图
什么意思呢?未来的世界,是越来越向虚而生的,也就是说物理世界在向精神世界和客观世界发展,未来的世界会越来越数字化、IOT化、智能化,也会更加感官化、人格化和沉浸式,总之,整个世界越来越会有人造感。
三个世界的理论框架起源于谁呢?
卡尔·波普,一位科学哲学家,他在20世纪说过一个理论,他说:
“这个世界由三个世界组成,世界一是物理世界,世界二是精神世界,世界三是客观知识的世界。”
物理世界就是一切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世界,精神世界可以理解为我们的心灵世界、情绪世界,而客观世界可以简化为从我们人类的精神世界中抽象理性出来的数理逻辑基点。
有没有发现人类所有的Power都来自于精神世界和客观知识的世界?从长远来看,整个人类集体的力量会越来越强大,我们最终都将成为人工智能的数据母体。
说的直白一点:
所有数字新基建,都将是人类的采血站,我们每个人通过网络产生的大数据,化成源源不断的血液输送给AI,最终会诞生出一个超级生命体。
但不幸的是,人类个体却会越来越残化,特别是在我们这个物理的现实世界,生存能力会越来越弱,直到我们只能活在虚拟之中……
不过千万不要悲观,这是趋势,并非灾难。
最后回到新基建,在短期内跟我们中小企业,都没什么关系,这样的新基建都是巨头、庞然大物的游戏,中小企业只能依附其上做点儿什么,但是对于下一个十年,乃至更长远的未来,我们需要思考一个问题——
我们的工作、我们解决的问题,有没有让这个世界更加向、虚、而、生?
作者:李庆宇 中天华溥高级项目经理。工学、管理学学位,七年企业实际操盘经历,具备丰富企业管理、发展运营经验,誉业文化传播(北京)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北京点滴智汇科技有限公司董事、北京鼎峰世纪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企业发展顾问、辽源市花田针织有限公司组织发展顾问。四年管理咨询经验,专长领域:企业战略咨询、组织设计、制度流程管理、集团管控体系、人力资源、薪酬绩效体系、营销管理等。服务客户包括但不限于:中乒投资集团、联通租赁集团、旅行者集团、联通汽车集团、唐山文旅集团、南湖投资集团、中国交建航三公司、武汉卓尔集团等、武汉汉口北集团等。
版权说明:本网站图片源于站酷海洛版权图片,已获得使用授权。网站内容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及其他商业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