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近期新冠疫情相对稳定控制和企业生存压力日益加剧,国家和各地各级政府不断调整企业复工时间,在抗疫与经济发展之间不断寻求时间平衡点。此前我们一度期望拐点到来进而完全消灭病毒,目前来看恐非一役之功,李兰娟院士昨日更是直言:“把所有感染病人都找出来了,才能算真正拐点。”但长期来看,疫情终会过去,一线的医护人员也要生活,而创造富足多彩的生活环境,该轮到我们了,我们也要有一些时间来思考将来——我们正面临另一项艰难的挑战。
疫情过后,首要考虑的是经济发展,很多经济专家学者已经开始忧心国家经济,我也看到很多网友听说复工后出现传染时痛心疾首,觉得“等疫情彻底过去再复工不行吗,一定要抢这一点经济吗?”不同人群,在同样的经济层面表达了看法。
停工势必影响经济发展,把复工挂钩经济发展一定没错,但我个人认为,其中隐忧非止于“发展”,而是关乎存亡,放到产业层面去看待问题,情况可能更加清晰也更加严峻,把性质定位在“生存”上更为恰当,因为我国的传统强项——全产业供应链体系正在遭遇挑战。
这也是国家政策层面将工业企业复工放在了首位,珠三角、长三角从企业到政府更是竭尽所能,不惜以专列、专机、高额奖励推动复工的原因。
那么,供应链是什么?
就个人来讲,你目之所及的所有物品,都源自于我们的供应链,研发、生产、仓储物流、营销、销售,一直到你手中,这条链接就是简单的供应链。从产业层面来讲,我理解资本、技术、人脉、人力、市场都可以算作更广义的供应链。
(这里不讨论一些企业从自身业务出发以一部分上下游流程定义的供应链,不能说不对,但这不足以让你了解供应链的全貌。要做深入了解,会涉及一些略微晦涩的产业信息,我会尽量通俗描述,必要展开的部分也尽量简洁,不介入过深的产业信息和数字而把故事讲清楚。)
一、延期复工带来的影响
经过多年规划发展,我国形成了不同的区域产业集群,通俗点说就是我国的各种产业、上下游全部抱团同步发展,能够自给自足的绝不依赖国际分工。产业升级也是整体供应链的全面跨越升级,这种整体性在制造业体现的最为明显。
中天华溥持续关注制造业发展,有很多制造领域的合作伙伴,做过很多产业分析,目前高端制造尤其是高端装备制造领域从“十二五”到“十四五”期间在不断补短板追赶,已经形成很多领域的有效突破之外,中国制造的全供应链体系和大市场,带给中国制造的优势真的是全世界的噩梦。
我们的制造业绝不单单是规模、成本的优势,而是在国际供应链上举足轻重的地位,也就是说你制造任何的东西都有几种或者全部的配件要由中国工厂提供,几道或者全部的工序要在中国完成。全体系、全产业链的配套生产,是其他国家难以超越的。
举个例子:
高端制造供应链方面,拿稀土来说,关乎很多高科技发展,中国在国际稀土市场中地位举足轻重,不仅是因为中国是全球重要稀土出口大国,维持全球大部分稀土供应,还在于中国是全球唯一有能力全面加工稀土的国家,其他国家即使开采出稀土也必须运到中国来加工,美国也不例外。
中低端制造供应链方面,拿泰国来说,泰国生产的鳄鱼皮具,所有的厂家用的五金配件都是中国产的,这会多一笔运输成本。一些泰国皮具厂出了新款式要上磨具,这个磨具还要到中国来制造,这又是一个劣势,甚至出现磨具还没运到泰国,中国这边通过特殊渠道拿到磨具,产品都已经上市销售了。这也是后来泰国产被广州产迅速击垮的原因,广州的国产鳄鱼皮具,在国内原料供应上来的时候,迅速干掉了其他国家同类产品。
泰国产品从泰药、皮具到乳胶制品曾经迅速火爆中国,但在珠三角制造商如此一波操作之下全部沦陷,只剩下三瓜俩枣还在坚持泰国原产,比如乳胶产品在国内规模生产可以做到价格更便宜,质量不好说,但是消费者不认识,所以迅速把泰国打入尘埃,哀嚎遍野。
这就是我们中国制造优势的一个缩影,把供应链优势发挥地淋漓尽致,形成蛮横碾压。近代中国企业长期面对的是大市场和遍地机会拼手速的局面,所以普遍不注重长远发展,常以无数马甲傍身。
其他国家产品也一样,国外产品到展会上走一圈,国内厂商就能推理你想出来一样的东西,可能不用走出当地村镇在就能把产品各种配件、各项工序全都搞定,而且成本更低、包装更精美。中国制造企业通过超强活力的野蛮生长完成了这一轮操作、积累,反过来以强大的资本力量反向收购国外的厂家,迅速本土化,再加上原产地的品牌运作,一波操作洗白。
真是应了全球制造企业的一句话:天堂太远,中国太近!
正因为中国在国际产业链上的重要位置,过去一段时间的停工,已经在国际经济领域产生了两个后果:
第一个是全球大宗商品的价格和需求出现了明显的下降,像石油的价格下降了16%,需求下降了20%;
另一方面因为来自中国的零配件中断,导致一些国际品牌的海外工厂已经停工。
这两个现象一方面彰显了中国制造在国际经济体系中独一无二的地位,这个地位你平时可能感受不到,特殊时期才一览无余。
另一方面也有一个担忧,如果这个状况持续下去,国际品牌可能会寻找替代的合作方甚至生产基地,起码是不会像现在这样完全依赖中国,这会导致中国在国际供应链上的地位出现松动,如果出现这种情况,损失可能是没有办法弥补的。
二、延期复工加重内外部挑战
外部挑战
为了摆脱中国在国防和高科技产业常用原材料供应方面的统治地位,美国联手澳大利亚共十几家顶尖采矿和金属公司合作提炼、加工和开发稀土,目前这些矿产的全球加工和供应链都是由中国控制。
大国博弈,从不遮掩。美国一向认定不能让一个强大的中国主导任何一个领域,所以近一段时间来,美国不断以“安全考虑”为由,在许多中国优势领域挑起争端,这也直接造成了中美贸易冲突。
更深层次剖析,美国这样做也是唯恐自身在全球高新技术领域的垄断地位丧失,由于多年来工业畸形发展,美国经济已经严重依赖金融和高新技术垄断带来的巨额利润,可随着华为等公司崛起,美国开始意识到自身传统高新技术垄断地位正面临冲击,于是其一面在全球强化“专利法规”,进一步增强技术壁垒,促进不同国家间自我封闭,另一方面又鼓动他国一起抵制中国高新技术商业化,拖延中国高科技发展脚步。这次联合澳大利亚在稀土项目上的大动作,同样是出于这个目的,因为稀土是高科技行业非常重要的原材料,美国当然不希望中国在该领域处于全球主导地位,不过数十年的“欠账”想在短时间内补上几乎是不可能。
内部挑战
对任何合作的双方来讲,适当展示重要性是有利于建立默契,但长时间停工的职责休克带来的痛感一旦达到一定阈值,会迫使合作方形成由临时到常备常规的替代方案。虽然此前中美贸易冲突中,美国90%以上的企业代表反对美国加征关税,因为中国的供应链优势目前无可取代,但可以想像,美方企业也不得不做出一些应对来尽量替代中国、减少损失,现在的停工状态无疑又继续加重了我们的担忧。
我们都知道,这种替代在一些超大规模的跨国企业已经形成了,比如NIKE、三星等企业在泰国、越南等地建厂等,之前这些更多的是基于成本因素,只是将一些简单的加工或者溢出部分放到东南亚周边国家,并没有形成供应链的完整复制。但这次停工对国际企业产生的冲击恰逢中美贸易冲突,我们不得不谨慎应对。
目前我们能够维持这个阈值的依仗,恰如QQ、微信的关系链,放在国家层面来说,就是制造业完整的供应链,客户一时很难单独将某些部分抽离出去单独生存;而提高这个阈值的方式,靠的是我们供应链的服务精神和快速响应能力,就像我们接触过的广州一家快时尚企业,在全球快时尚企业中名列前十,在晚上六点下订单,第二天早上八点就可以把成品服装对外分发,这种供应链的响应速度放在全球任何其他国家都是做不到的。
历史上,英国、美国、德国、日本、亚洲“四小龙”都曾是全球制造业中心,也经历了数次转移。我们不怕产业转移,实际上我们也在主动进行企业淘汰,无论是2018年取消外资企业的税收优惠,还是进一步提高最低工资、提高环保标准,都是这个目的,但节奏还是要我们来带领,在我国高端装备、高端制造形成关键竞争力之前,一旦出现加速转移对我们制造业阶梯式的升级没有任何好处,会加剧产业断层的出现,也会丧失国际谈判中的最重要筹码。
三、东南亚的产业承接能力
有很多文章和媒体表示东南亚国家已经有能力或 在产业带动下会产生大范围承接中国制造业转移的能力,对此我并不认同,我认为只要我们是清醒的,东南亚制造在至少十年内没有大范围取代中国制造的可能性。
以中国为核心的儒家文化圈,我们奉行的是进化论的价值观,力争上游、不甘人后,相信通过努力奋斗和牺牲,明天会比今天更好。
你说我基础设施差,我建,你说我效率低,我改。
但东南亚大部分国家和人群,虽然自古受中国影响较深,但更多奉行的是一种线性的价值观,他们没有明天会比今天更好的坚定信念,也不愿意太过逼迫自己,所以会看到很多人虽然穷,但依然不愿意加班,也不愿意到比较远的地方去打工,效率低、基础设施差这些问题存在不是一天两天了,一二十年都是如此,但是日复一日看不到改进的可能性。
我觉得只有理解了这种文化和价值观上的差异,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东南亚的现状和未来,更能厘清我们与东南亚各国之间的发展和竞争关系。
以印度来说,2018年印度已经成为仅次于中国的第二大手机制造国,乍听起来是产业转移的铁证,但印度是怎样实现这个突破的?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是在中美两大智能手机市场渐趋饱和的情况下,印度还处在从功能机向智能机转换的过程中,市场前景很广阔,各大品牌都想进入;
第二个是印度对手机的整机进口和部分零部件进口征收20%左右的关税,这两个因素使得各大厂商不得不在印度本土设厂制造,三星去年就在印度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手机工厂,目前印度销售的手机国产化率达到了90%以上。
怎么去解读这个现象?
首先、在当前的国际贸易环境之下,虽然中国的世界工厂地位还是很稳固的,但是不排除个别国家在特定政策的推动下,在某些特定制造领域实现突破,这是我们需要警惕的;
第二、是中国的手机出货量仍然占了世界的80%,印度只在剩下的20%里边占了一部分,而且主要用于本土消费,还没有办法对中国形成直接的竞争;
第三、是印度的这些政策最直接的后果是击垮了本土的手机品牌,目前在印度市场占比前五位的手机品牌,是三星和四家中国品牌;
第四、印度在手机方面的突破主要是政策上人为造成的结果,不代表印度的投资环境出现了根本的改善。
实际上这几年印度制造业在GDP中的占比是在下降的,今年年初富士康就取消了在印度投资50亿美元建厂的计划。
四、供应链的价值
你可能注意到了,疫情期间身边很多的小超市都暂时性关门了,而大超市却都在营业,为什么?这个时候就显示出了供应链存在的价值了,我们先看一下小超市的进货路径,基本上以批发市场进货为主,没有专业供应商,货量也不稳定。
再看大商超,基本上在产地进行直采,各品类都有专业的供应商。能这样操作的原因在于大商超的进货量大而稳定,长时间合作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专业的供应链体系,这是供应链的价值之一——在突发情况下能保证货品供应质量和稳定性,供应链可以协调产地的商品资源、人力资源、包装、物流、存储等资源,满足市场供应。
很多小超市不具备和大的供应链合作的资格,体量太小,意味着进货量很小,供应链可能跑一趟拉三百斤水果还不够运费,从成本角度讲无法合作,小超市就没有了货源,批发市场又因为疫情歇业,就只能暂时闭店了。
我认为这只是供应链发展的一个阶段,不会长期如此,和其他新模式一样,供应链发展到后期会成为一种公共资源,随着供应链发展越来越成熟智能,成本越来越低,小商家也会加入到供应链中去。一种新模式的开拓总是最先服务于行业头部玩家自身,最终普惠全行业。这符合“智猪博弈”的原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了解一下。
还有很多供应链类型。
比如广西拥有全中国最大的水果供应链,南宁有无数的水果仓库,随便一个仓库、几个人,每天可以打包发货几万箱水果,供应链重在源头部分。
华强北的电子产品供应链,不必走出华强北就可以批量组装出任何一款主流电子产品,供应链重在分工部分。
盒马生鲜供应链,自身可以算作披着新零售外衣的供应链公司,供应链重在物流部分。
而电商供应链除了以上源头、分工、物流三部分,还包括了摄影、模特、后期、推广等等,总之不同行业侧重点不同。
服务业供应链方面,如美团外卖的前台是餐饮外卖平台+众包的物流,实际上在做的是整个餐饮供应链大的整合,从2019年上市之后开始布局整个的中小餐饮上游供应链,为中小餐饮提供工农业品、快销品直采服务,在下游也在做基于餐饮供应链的城市配送服务。总体看来,供应链完整,拥有巨大市场。
这一点类似于海底捞单独分拆出来的“蜀海”,供而优则兴,美团本身握有最多的餐饮商家资源,想要的是优而供则王。包括他的城市中央仓,包括他的中央厨房对菜品在进入餐饮店前的加工处理,都会形成更丰满的体系。
未来对于中小餐饮原产地直供的供应链上,美团布了很大的局,这种模式或许是所有新零售、新农业行业目前最大的趋势。
在零售方面,新旧没有本质区别,线上线下也没有区别,无非是随着供应链各个环节发展程度和线上线下成本的相对变化进行调整。
还有一些相对复杂的供应链协同,比如2019年6月至10月四个多月间,中天华溥曾经为武汉的一家明星企业做过管理咨询——卓尔集团,我有幸参与,虽然因为一些原因项目提早完工,但这家公司依然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为湖北的明星企业,董事长阎志更是湖北的明星企业家。卓尔集团从事产业互联网,致力于整合供应链、提升产业链效率,是一门复杂的万亿级生意,旗下企业或内部关联企业包括钢铁、化工、农产品等大宗商品供应链,还包括宇航、港口等集团以及金融、数据、软件等各类集团协同发力。本次疫情中武汉最早的三家方舱医院,其中两家包括武汉国际会展中心和武汉客厅便是卓尔集团旗下产业。
1月24日除夕当天,武汉医疗物资告急,卓尔集团依托海外供应链优势,仅用48小时就完成了从周边新加坡、日本、菲律宾、柬埔寨等国从寻找、募集、集中并专机运抵武汉的全过程。第一批320万医用口罩、20万件防护服,奠定了武汉抗疫初期的物资保障基础,后又陆续6次专机运送捐赠,包括了当地组织物资、货运、集中、装机、运输等工作。整个物资调运效率远超阿里,除了卓尔人在拼命以外,依靠的就是强大、完整的供应链体系。
可以说,掌握供应链的强大之处,在于掌握了所有链上所有企业渴望的“其他部分资源”,擅技术者的市场,擅营销者的技术,擅整合者的出入渠道,擅生产者的金融支持。掌握供应链,真的可以为其所欲为。
我国国际竞争力优势多来自于制造业供应链,制造业还是中国外汇的重要来源,我们很多的金融机构、互联网公司、房地产公司都很会赚钱,但是他们赚的主要是中国人的钱,制造业的钱虽然赚得很难,但是主要赚的是外国人的钱。从这两个角度,我们需要从更高的战略层面去看待中国制造的地位和复工的问题,可以说守护中国制造在国际供应链上的地位,就是守护中国经济,守护中国经济的国际影响力。
作者:李庆宇 中天华溥高级咨询顾问。工学、管理学学位,七年企业实际操盘经历,具备丰富企业管理、发展运营经验,誉业文化传播(北京)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北京点滴智汇科技有限公司董事、北京鼎峰世纪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企业发展顾问、辽源市花田针织有限公司组织发展顾问。
版权说明:本网站图片源于站酷海洛版权图片,已获得使用授权。网站内容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及其他商业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