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观点

比武招亲是社会公平的最后一幅遮羞布

作者:张宏波来源:华溥咨询时间:2016-08-04

 以前看武侠小说时,我最喜欢比武招亲这个环节了,在那个尚武的时代,无论你是高是矮、是美是丑、是贫是富,只要你在武功上技高一筹,力挫群雄,就能够抱得美人归,顺便享受着新夫人带来的丰厚的嫁妆。一个穷小子也许就因为自己能够舞枪弄棒、能够吃苦耐劳、能够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只要练就了金钟罩铁布衫、南拳北腿咏春拳,就有机会摆脱自己以前的身份,从此进入到上层社会中。作为出身底层社会的少年来说,这无疑具有强大的新引力,这种只问功夫、不问出处的方式让许多底层社会的孩子们每天做着青天白日梦。

可是后来形势变了,许多宣称比武招亲的精英们并不再按照规矩办事,声称原有规则存在着巨大的问题。他们觉得凭借武功力挫群雄的人只是一介武夫,又不会诗词歌赋、又不会舞文弄墨,一旦进入到上流社会,那一定给家族人丢脸,也会拉低上层社会的整体水平。经过谨慎思考,这些精英们在比武招亲的规则中又加上了一个文采大赛,凡是参加比武招亲的人都要互相比试诗词歌赋、比试谈古论今、比较从容优雅,到后来还要看看是否师出名门、有无名人推荐。这一改革的结果不出意料,把绝大多数原有凭借武功的胜出者全部替换出局,而那些最终凭借综合实力获胜的都是那些只会一些三脚猫功夫、但嘴上功夫了得的纨绔子弟。

从那以后,武侠小说中的比武招亲情节就不再受到读者的青睐了,因为他们打破了许多社会底层人民改变自己命运的幻想。当这一幻想破灭的时候,这一故事环节自然而然也就不会再受到人们的关注了。可以说,在很少文人出现的武侠小说中,比武招亲正是发挥着科举取士在现实社会中的作用,但是一旦在比武招亲的环节中运用评价综合素质来比较的方式,那么这一情节所能发挥的吸引作用就要大打折扣了。

当社会归于和平、国人不再尚武之时,高考就成了发挥社会公平的唯一工具。农村寒门子弟不能像富二代、官二代那样通过拼爹就可以在社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甚至没有机会如一般市民子弟可以通过盼望城市改造、顺便把自己改造成地主就能成为不劳而获的社会阶层,唯有通过自身努力才能获得社会的认可与尊重。

既然无法像《亮剑》的李云龙一样在疆场上建功立业获取升迁、步入上流社会,那么只能通过苦读窗前书来实现自己的梦想,而高考制度就是寒门的农村子弟通向上层社会的唯一通道。说白了,高考的考场就是农村子弟改变个人甚至全家身份的比武擂台,站在他面前的美人就是未来的社会地位与财富。在这一擂台之上,本来不应夹带有其他的附加因素,只要参与比试的人能够耐得住寒窗苦读、忍得下枯灯夜冷,能够一举拿下高分,就能够进入到改变自己命运的大门。

“学会文武艺、货卖帝王家”,这本是精英们留给底层社会人们进入上层社会的唯一通道,也是社会稳定的唯一基石。可是一些所谓的社会精英们非要把这条路也给堵死,剥夺了这些寒门子弟唯一的希望。近年来,社会精英们不断的抨击应试教育,从各个角度来批判应试教育带来的弊端,所谓阻碍社会发展、阻碍创新、培养社会废物的言论层出不穷,用素质教育代替应试教育最终将逐渐改变高考制度长久以来依赖的基石。

当高考不再拼分数、而要比拼综合素质,那么进入上层社会的大门将永远的向寒门子弟关闭。一个贫穷的家庭需要拼尽全家、甚至全村之力培养出来的高考状元,就这样被城市里的一些所谓的高素质学生所取代,因为这个状元从来没有学过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没有参与过社会公益项目、没有参加过国际学校交流、没有做过奥运会志愿者,他们的唯一的业余时间也许就是帮助家里打猪草与放牛,他们从来没有去养老院与福利院做过公益事业,即便帮助村里孤寡老人抬水砍柴,也因为从没有过类似的记录而不被认可。

社会精英们不断在鼓吹着的素质教育就像要求在比武招亲时参考竞争者的文采水平,从此一介武夫们看着台上楚楚动人的姑娘们再也不敢跳上比武台、展示肌肉、炫耀武功。而眼巴巴的看着那些衣着华贵、风流倜傥、口若悬河的二尾子们用油腔滑调抱走了本应属于自己的新娘。比武招亲这个社会公平的最后一幅遮羞布被彻底的扯掉,武夫们从此心如死灰,再也不相信这些精英们编造的谎言,社会从此步入了或者武夫造反的混乱境地、或者全民不武又遇到如嘉定三屠时的懦夫时代。

武夫变成懦夫、武夫变成叛贼是比武招亲规则改变带来的恶果,也是精英们自私自利、垄断上层社会的恶果,当这一恶果遭到报应时,所有的规则又将推到重来,也许到那时,比武招亲又将成为武侠小说中一个重要的看点。

版权说明:本网站图片源于站酷海洛版权图片,已获得使用授权。网站内容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及其他商业应用。

Copyright©中天华溥管理咨询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16216号